會議都是必要的嗎?如何建立良好的開會流程?

MH
May 12, 2019

說到「開會」,大概許多人都會露出眼神死的表情,但說真的,大家到底是討厭「開會」這件事情,還是討厭「目前公司的開會流程」呢?

source: pixabay

我認為「開會」是一個組織運作得以運作良好的必要形式,如果一場會議運作良好,它能讓相關的利益關係人資訊同步、交換想法、達到共識。

換言之,如果有人不喜歡開會,很可能是因為「會議沒有達到自己期待的成果」,讓人不僅無法完成原本要做的事,還白白浪費一場會議的時間。

在開始歸納會議流程之前,先分享一個以前主管常提醒的事:你自己做一件事情,花的時間是 X,如果你把這件事情帶到會議討論,而會議有 y 個人參加,那你就是佔用全公司了 y 倍的 x 時間。所以,請確保你有把時間花在刀口上,不然你就是在為公司增加大量的成本。

但要怎麼要確保時間能花在刀口上呢?老話一句:以終為始。

先確認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再從目的倒回來想做法,如此才能確保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達到最終目標。

現在再來講回會議本身。作為一場會議的主辦人,該做好哪些事呢?

常見的會議流程

1. 宣布會議主旨

這跟上面說的「以終為始」非常相關,在召集會議前,一定要先想好這場會議「要達到什麼目的」、「要解決什麼問題」。

有的會議是「確立共識」,有的會議是想要「討論問題」,有的則是「告知進度」,也有的是「交換意見」,部分會議則是綜合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的,而這次要開的會議又是哪一種呢?

2. 確認與會人士

對於「哪些人需要來開會」這件事,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以我身處的新創公司而言,為了讓事情進展更加快速,再加上公司尊重且要求每個人要有 “ownership”,所以很多事情並不需要最大主管或老闆同意,會議通常也就是相關的部門小主管或執案者本身參與即可。

也因此,我自己的習慣是,一定要把「對這件事情有決定權的人」抓進會議,這樣才能確保會議結束時,有一個人可以做出最終決定,而不是還要再把會議結論轉述給有權力的人做決定。

此外,萬一有權者有其他想法,很可能又得再開一次會,那真的是勞民傷財了。

3. 確認會議時間

在敲會議時,絕對不要以「開放式問題」來詢問大家的檔期,與其問大家「這禮拜什麼時候有時間開會呢」,可以先排除自己沒空的時間,並且挑出三五個時段讓大家選,也就是「直接拋出選項」。(甚至可以直接在公司的內部通訊軟體(如 slack)開啟投票。)

更理想的狀況是,公司每個人都善用 google 日曆,把自己要開會、請假、不在公司的時間都標註上去,一旦有人要約會議,打開日曆就清清楚楚,不用挨家挨戶詢問,減少雙方的時間成本。

4. 預告會議議程、提供資料

經過千辛萬苦敲好會議時間後,終於可以發出會議通知,裡面除了包含剛提到的會議主旨,也可以提供會議議程(agenda)和相關資料(reference),方便同事們先準備想法。

切記,開會是要帶腦子的!不是雙手跟大腦空空來到會議現場聽主持人講話,講完後才開始思考。

要讓會議有效率,每個與會人勢必都得先做好事前準備,比如但不限於:你對這個會議主旨有什麼想法?你是贊成還反對?你為什麼贊成或反對?你認為有哪些相應解法?

5. 開會囉

做好上述事前準備,終於要開會了。作為會議主持人,通常可以依照以下流程主持一場會議:

(1) 簡短開場

雖說之前有告知與會人會議主旨,但很可能過段時間大家就忘了,所以可以迅速宣布這場會議的目的與討論內容。

此外,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找個同事做簡單的會議紀錄。

(2) 維持主導權

做好開場後,就可以根據先前提供的相關資料,開始進行彙報或討論了。

在討論的環節中,會議的主持人得維持主導權,也就是掌握時間、確保會議有按照流程走。

如果有人岔題,必要時得適時打斷——即使那個人是你的主管或老闆也一樣。但這當然不是直接跟對方說:「不要浪費大家時間,這個有機會再說」,而是委婉表示:「這個事情也很重要,我們等下另外約時間討論,畢竟相關的人並不一定都在這場會議裡」,諸如此類的委婉話術。

(3) 總結&下一步

討論進入到尾聲後,會議主持人或會議紀錄者可以簡單歸納剛剛討論的事情,確保沒有遺漏的事項,並且宣布下一步與相關時程、相關負責人。

簡單來說,「冤有頭債有主」,每個任務一定都有執行者,會議的重點就是把執行者抓出來,這樣才能確保每個人的職責與進度。

常見的一些小問題

1. 適當的會議時間?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是「會議」,通常不太可能在半小時內結束。或者直接反過來想,如果會議能在半小時內結束,那其實直接到同事的桌邊討論,甚至在線上用文字討論解決即可,無需勞師動眾到敲個會議室與專屬的會議時間,這樣反而是小題大作了。

根據觀察,會議時間通常是半小時到一小時最佳,一是人的專注力有限,太長的會議會讓人精神渙散,二是佔用太長時間,有可能開到一半就有人去裝水、上廁所或接電話,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會議進展。

再勉強一點,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會議時間尚可忍受,但這通常是因為要討論的事情較重大、參與人數較多,否則如果連一般的會議要開到這麼久,反而讓人質疑這間公司的運作效率。

2. 適當的與會人數?

會議有很多種形式,所以參與的人數也有很多種,一對一、小組(3~5 人)、團體(6~8 人)都是常見的會議人數組成。

人數更大的會議通常都是「告知型」,比如公司的週會或月會,若是「討論型」,通常超過 8 人就沒有什麼效率了,甚至很可能變成「多頭會議」,也就是原本的 3~4 人繼續討論原本的議程,另外 2~3 人自己岔題聊別的,其他 1~2 人置身事外忙自己的事。

3. 會議要帶什麼?

我自己習慣是帶筆電,一是可以即時找到相關資料,二是做會議記錄,三是如果自己作為旁聽者的角色,就可以在旁邊偷偷忙自己的事(噓)。也有同事習慣帶手寫筆記本,但這招不適合手寫速度太慢的人。

如果只是進度回報或動腦會議,我通常會空手前往,這樣可以讓我更專注在會議本身,避免分心。

結論

「會議」本身不會拖垮組織,好的會議甚至能讓組織運作得更順,唯有沒效率的會議才會勞民傷財,所以為了有效率地開會,務必謹守「以終為始」這個原則,永遠要讓目的與做法連成一直線,才能有效率地向前進。

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或任何建議,都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都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一場會議!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