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靈雞湯全面入侵了你我生活?

MH
Mar 17, 2019

我就開門見山地說了:以前的我,對於心靈勵志和自我提升相關的文章 / 書 / 課程 / 影片等不屑一顧。我覺得我不需要那些東西,而且自認身心健全,即使有迷惘、困惑、挫折,也認為那些問題的答案只能靠自己找出來,而不是把希望放在一個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人所寫的文章 / 書 / 課程 / 影片上面。

我甚至會取笑那些很屁的書名,認為它們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消費大家的情緒,以人們的不安賺不義之財。(對,我蠻憤世嫉俗的呵呵呵)

source: pixabay。我還真的為此找了一張雞湯的照片,好荒唐。

然而,最近觀察到以下這些現象後:

  1. 每次去誠品,總是看到勵志書籍的專區站滿了人
  2. 去年加入線上學習產業,發現心靈勵志主題的市場潛力之大
  3. 今年初打開博客來的〈2018 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排行榜,發現心理勵志書籍是大宗

我決定再來努力分析「為什麼心靈雞湯文會廣受市場歡迎」這件事,並且轉換自己原先的「你們這些會看心靈雞湯文的人瘋了嗎」先入為主心態。

先來看看博客來的年度暢銷榜:

source: 博客來

這個排行榜共有 100 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慢慢看,礙於篇幅,這邊只節錄前 20 名的書籍。依照博客來的分類邏輯,前 20 名是這樣分布的:

心理勵志:5
文學小說:5
商業理財:3
親子教養:3
語言學習:2
宗教命理:2

個人認為「宗教命理」跟「心理勵志」算是殊途同歸,都是想要尋求一些方法,只是管道不同。若這樣算起來,「泛」心理勵志的書籍數量可是攻佔 TOP 20 中超過 1/3 的名額。

可能有人想過其他可能性,比如:有出版社買榜?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數量會不會本來就比較多?但這兩個問題,暫時都沒有客觀數據可佐證,所以只好先不列入考慮。

但到底誰需要這些內容呢?以下試著用星座專家(?)的語氣,定義出這些心理勵志內容的潛在 TA:

1. 迷失的人

你的人生正面臨一些挑戰,可能覺得做事情有點卡卡的,也可能只是心裡悶悶的,覺得似乎被一些事情困住,但也還說不清楚是什麼事情;也或者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有點停滯,不過也不確定是被什麼人事物絆住,可能是因為周圍的人似乎都前進到了某個階段,相較之下自己似乎原地不動,所以有點困惑、有點緊張、有點焦慮。總之,雖然想找解法,但也說不清自己究竟為什麼所苦。

既然如此,建議你先靜下心,給自己一段充足且不被打擾的時間,走進最近的一家書店,隨意拿起一些很有感覺的書來翻翻,或許你會從中找到解法,更好的是,或許還可以藉此定義自己的問題,讓心中的迷霧更有形狀、更好被丈量。

2. 面臨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人

你正面臨一些挑戰,而且很清楚是怎樣的問題,比如另一半最近有點心不在焉、自己喜歡上一個似乎沒那麼喜歡你的人、莫名其妙地被提分手、升遷一直卡關、對新換的工作感受不到熱情、主管一直刁難自己、與同事頻起衝突……

雖然你很疑惑,或者有時很不耐煩,想趕快解決這些問題,但還是要先恭喜你,至少找出問題癥結點了!有了目標,要找方法就更容易了,不是嗎?

所以當你看到網路上這些文章:「他為什麼不愛你?你其實需要的是……」、「善用這五招,讓下屬都聽你的」、「你要『這麼』努力,才是主管眼中的努力」,你覺得有這麼一個人懂你的煩惱,真好,就會忍不住點進去一探究竟,更甚者,你可能也買了一些線上課程或講座,希望能更快地解答這些疑惑。

3. 未雨綢繆的人

你現在過得很好,事業有成、感情美滿、廣交人脈、穩定儲蓄,但你看過太多太多案例:前公司的同事突然被裁員、好友跟愛情長跑十年的女友突然分手、原本的小主管被升上大主管後變了一個人、鄰居健康檢查後發現身體有異樣……

你自認是個保守派,做事情喜歡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不想承擔突如其來的風險,也不想讓這些事情打亂原本的人生規劃,也或者你只是想幫朋友分憂解勞,在他們被這些事情殺得措手不及的時候,自己還能給他們一點點建議。

所以一有時間 — — 即使沒有,你也會想辦法擠出一些時間,到書店翻翻書、看看網路上的影片,了解這些事情的處理方式。「就當是幫自己買保險吧?」你總是這麼想。

至於,又是哪些人會覺得自己不需要這些內容,他們在想什麼呢?

1. 面臨到問題,但有明確解決方式的人

跟上面那類「面臨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人」一樣,這類人也面臨到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與其四處找尋解法,他已經有很明確的方式了,有的人決定靠自己,或者直接和利益關係人討論。

比如跟同事起口角,就直接私下和同事聊聊,理性討論該如何解決;又或者感情受挫,與其去看所謂的「兩性專家」的高談闊論,不如找三五好友訴苦,哭出來了,心情就好過一點了,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吧。對工作沒熱情?理性的他習慣先自己梳理一番邏輯:是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對?自己的熱情到底是指什麼?工作內容可以有所調整嗎?當他歸納出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後,問題或許也迎刃而解了。

2. 活得很好的人

這類人還可以分兩類。一種是「真的」活得很好,另一種是「自以為」活得很好。

前者就是俗稱的「人生勝利組」,不多說,反正他什麼都有了。

另一種是,他其實缺了些什麼,比如溝通技巧、時間管理能力、細心度、正向積極的心態、思考的深度等,但他並不知道,他覺得自己很好。講好聽一點,他已達到「自我滿足」,講難聽一點,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但無論如何,反正這類人不會去尋求外界資源,「我已經很好了,為什麼我需要?」

說了這麼多,心靈勵志書籍基本上就是參透並運用了「當局者迷」與「感同身受」,才能盤踞暢銷排行榜這麼久。

當局者迷

所謂「當局者迷」,大家應該很有感覺。有時候人就是會深陷在某個苦惱之中,結果身旁的人只是拋出一個問題或者一個靈感,自己就茅塞頓開了。而且,通常那個問題或靈感,也只是「點一下」,並不是很鉅細靡遺下指導棋。

總之,不知道為什麼,人就是很常被眼前的細節所苦,而忽略大方向。

比如今天老闆說:「希望網站註冊率可以提升 30%,想些做法。」或者陷入感情困擾的朋友問自己:「為什麼我被前任劈腿之後,現在這個追求者似乎也是放很多條線……我的擇偶眼光是不是有問題?」這些問題在剎那間都很難解決,可能一時之間也想不到太多個好解法。

但其實,可以先用很簡單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

比如先問老闆:「為什麼想要提升註冊率呢?」是想要增加網站會員數?是想提升 DAU?還是想要增加訂單數?目的是什麼?有了目的,再來想做法。搞不好「提升網站註冊率」並不是最終目的,只是其中一個衡量標準而已,若看不到整體,做起事來難免會覺得瞎子摸象。

再來是為情所苦的友人,外人雖無法告訴他該怎樣擇偶,因為每個人標準喜好都不同,但可以先問問他:「那你喜歡怎樣的人呢?」當他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幫他確認他是不是有持續遵循這樣的目標,會不會他說自己喜歡成熟穩重的人,但一有高顏值的人出現,他的標準就變了?又或者他希望能跟對方學習成長,可是對方隨便一句花言巧語,他就被唬得一愣一愣?

其實這些解法都不高明啊,說穿了也只是「以終為始」——先找到終點,再決定要走哪條路過去。這道理大家都懂,但有時候就是會莫名卡關。

說了這麼多,再講回來心靈勵志書籍。

人們常陷入某個盲點而不自覺,而心靈勵志書籍多半只是重新梳理很多基本觀念,它沒有提供任何新的刺激,只是教讀者把這些觀念帶入實務中,讓人可以藉此解決自己的煩惱。如此而已。

感同身受

至於「感同身受」,很多時候大家受了傷,需要的不是藥水或 OK 繃,而是想要一句「我懂你」。就是俗稱的「討拍」。勵志文章通常要表達的概念都很簡單,但他們會用很長的篇幅說明如此簡潔的觀念,為的就是透過更具體的人物和情節,進而引起共鳴。

如果書裡只說「人就是要愛自己」,聽起來大概沒什麼感覺,但如果說了一個「以前我不懂得愛自己,30 歲前的生活只有工作,直到被前女友提分手,我才發現自己不只長期忽略照顧自己,也疏忽了他。現在的我會安排下班後的時間去運動、進修,讓自己接受新的刺激、培養新的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是不是會比較有感觸呢?因為裡面的 #30歲 #只有工作 #前女友 #被分手 #下班進修 可能都有機會打到每個有類似經驗的人,進而引起共鳴。

結語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幫這篇文章收尾。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已解釋了「為什麼心靈雞湯文會廣受市場歡迎」這件事,但至少已為自己做了點紀錄。

事實上,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去年底的自己,當時在工作有點迷失、人際上碰到一些問題,同時又碰到不少朋友詢問各種人生難題,我發現以往的所知真的不夠用了,只得嘗試新的方法,於是我也站在書店的心靈勵志區,並且打開了 youtube 推薦的心靈勵志影片。

不過,最後發現,自己仍無法成為心靈勵志流派的信徒,但至少努力嘗試過了,可能就是不適合吧。

但我想,人生問題那麼多種,解決方法也有很多種,每種方法都是一種浮木,任君挑選。也願大家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浮木,繼續在這疲累但也充滿挑戰的汪洋上探索人生。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