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生活筆記] 新加坡 vs. 台北生活物價比較:房租、三餐

SG vs. TPE

MH
12 min readJun 5, 2021

前情提要

之前寫了兩篇文章:〈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 — — 準備篇〉、〈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 — — 面試篇〉,都是記錄我在台灣跨海求職的過程、面試關卡與時間軸。

總之,最後是在 4/24(六)飛離台灣並抵達新加坡,如今「終於」過了一個月,就想寫篇文章記錄一下。

來新加坡一個月了,疫情期間盡量不出門,所以甚至還沒看過魚尾獅本人… / Photo by Jisun Han on Unsplash

飛抵新加坡

由於 2021.04 世界各地仍在疫情期間,不幸中的大幸是,當時的台灣還算安全、確診數不多,所以新加坡政府准許來自台灣(以及中國、紐西蘭、澳洲等國家)的人只需在抵達新加坡時做篩檢(swab test),並在旅館(或可與外界隔離的住所)等待檢測結果,結果出來後若是陰性,就直接恢復自由身了,不須額外的 7/14/21 天隔離。

*但寫文章的此刻,因為台灣疫情急速升溫……所以新加坡政府馬上縮緊規定,現在從台灣來的人也需要隔離,而且工作簽證持有者也不一定可以獲准入境。

像我當時是大約 18:00 抵達新加坡,一下飛機,沿路都有人會指示下一步要幹嘛,就像大地遊戲那樣吧,由於機場人超少,大約 19:00 就完成所有程序,我就搭著公司訂好的接駁計程車前往旅館,當天 23:59 前就收到陰性檢測報告(後來新加坡的朋友說,他聽過的最速傳說是 3 小時就收到報告),感謝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讓我隔天就可以到外面趴趴走了。

工作(賺錢)在新加坡

關於工作,一定有很多可以寫的,只是我目前還是新加坡職場的菜鳥,還有很多事情在適應,之後有機會再分享心得。

但依照之前找工作與到職後的觀察,新加坡這個小島上有超多跨國大型網路公司(如 facebook, google, paypal, bytedance, grab, sea…),但由於新加坡本來人口就少,加上之前的大學生們似乎對於 CS 沒什麼興趣(至少在新加坡唸書的中國同事告訴我,許多人都是選可以賺更多的金融科系),所以目前新加坡算是很需要網路業人才 — — 尤其工程師。

即使作為產品經理,我在台灣偶爾才會接到 linkedin 上獵人頭的邀約,但一到新加坡(應該說,只是把工作地點改成新加坡,甚至還沒更新目前的公司與工作資訊),每週都會接到獵人頭的邀約,由此似乎也稍微可知網路業缺工的狀況。

而且可能因為新加坡已是行之有年的「移民國家」,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各國臉孔和語言,所以不管是對於政府公務員、人資還是當地新加坡同事來說,大家都對於「來新加坡工作的外國人」習以為常,相關的規定與態度都算是蠻完善的。這樣的好處是:作為沒有身份的外國人,新加坡公司仍有一定的機會提供簽證(不會像美國那麼嚴格)。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薪水,目前還沒有機會去普查,而且這種敏感問題也不會拿出來跟同事或朋友討論啦,但看了一些台灣工程師的 medium,基本上會建議大家「在新加坡能拿到至少 1.5 倍以上的年薪再來」,尤其如果是很有競爭優勢的工程師,通常都可以談到更好的條件(不管是薪水、認股、relocation package 等)。

總之,雖然我才來一個月,但畢竟在台灣也工作了 6、7 年,深知台灣的網路新創公司雖然百花齊放,但能出海、從 start-up 走向 scale-up、站上國際的少之又少;即使也陸續有國際企業在台灣設點,但負責的也不一定是核心業務,所以,如果想要加入更大規模的公司,出海或許會是最顯而易見的選擇。

生活(花錢)在新加坡

為了瞭解「新加坡的生活水準到底有多高」,來新加坡後就誓言要好好記帳,然後就發現最貴的果然是住(房租),其他花費其實跟台灣(以雙北來說)差~不~多。所以不要再說新加坡什麼都貴了,差最多的就是房子,其他真的還好!

(1) 住(房租)

新加坡分成「組屋」(HDB,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新加坡的政府單位:建屋發展局,就是負責蓋這些組屋的單位)和「私人公寓」(condo)。

前者長得都很像,外表方方正正、樸素無華、沒什麼公設的就是組屋了,房租通常較便宜,這些組屋差不多就是社會住宅的意思,符合條件的公民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取得居住權,所以新加坡人通常沒有像台灣人有非常巨大的買房(還貸款)的壓力。

condo 雖然翻譯是「公寓」,但其實通常就是台灣那種一般的私有大樓,通常會有游泳池、健身房等公設,通常外觀也長得比較有現代設計感,也因為這樣,房租也會較貴。

大致上新加坡的租房市場中,分成這幾種房型:

  • 搭房(share room):
    一個房間由多人共享,也就是像青年旅館那種感覺,房間裡可能會有並排的單人床,也可能有上下鋪。一個床位新幣 $400 到 $700 都有(台幣 $8,800~$15,400),初步觀察通常是短期移工或薪水較基本的工作者會選擇這種房型,畢竟可以省很多錢。
  • 雅房(common room):
    一間屋子裡面的其中一間房間(比如三房兩廳之中的一房),且房間內沒有自己的浴室,衛浴要跟別人共用。一間新幣 $900 到 $1,500 都有(台幣 $19,800~$33,000),也要看房間大小、床的大小等,有的是標準單人床(single)或加大雙人床(super single),也有的是標準雙人床(queen size)。
  • 主臥室(master room):
    一間屋子裡面的其中一間房間(比如三房兩廳之中的一房),房間內有自己的浴室。一間新幣 $1,500 到 $2,000 都有(台幣 $33,000~$44,000),通常這種房間裡面的都是雙人床。
  • 一人套房(studio):
    台灣有很多獨立小套房,但在新加坡好像蠻少看到,可能因為政府組屋會優先給非單身者(是的,就是這麼明顯的單身歧視 + 想鼓吹結婚與生育),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吧。目前看到的一人套房都要新幣 $2,000 以上,多半都是在 $2,500 到 $3,000(台幣 $55,000~$66,000)。

不過上面列舉的也只是我的觀察,也是有人可以找到比行情還便宜的房源,但通常都相去不遠。

由此可知,房價真的是在新加坡工作最需要考慮的事情!所以有些人會選擇大家一起合租,比如湊三個台灣人一起找一整間家庭式公寓,整間出租的通常會比較便宜,不過通常一個人每月還是要花超過新幣 $1,000(台幣 $22,000)租房。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是透過朋友的朋友找到目前的租屋處,是一間兩房兩衛的 HDB,由我和新加坡房東同住。在台灣的人大概不太習慣「與房東同住」這個概念,但在新加坡似乎算是不是個稀有情況,而我的新加坡同事們一聽到「與房東同住」通常都會嚇到,因為據說新加坡房東蠻可怕的,很多人都會管東管西甚至刻意刁難房客,所以許多人的租屋條件都會加註 “No Landlord.”。

不過因為朋友的朋友再三掛保證房東人很好,我也和房東線上與當面聊過,覺得沒什麼問題,就這樣搬進來了,目前也算相處愉快。

(2) 吃(外食 vs. 自煮)

以員工福利來說,我的早餐、下午茶、晚餐都能在公司解決,自己只要搞定午餐即可。但疫情加劇後,新加坡政府要求大家遠端工作,加上餐廳不開放內用,所以我目前都只在家裡工作(生活費用激增啊,可惡)。

如果要外食,最簡樸的情況是新幣 $2~$7(台幣 $44~$154)就能解決一餐。如:前幾天買了炒粿條才 $1.2,昨天吃的自助餐則是 $4.8,就跟台北上班族外食的概念很像,點個乾麵、雞肉飯、吃個八方雲集或自助餐也差不多如此。

但如果要到百貨公司吃美食街,或者到比較華麗的餐廳用餐,當然就會比較貴,一餐通常一定是 $15 起跳。不過即使在台灣也不會每天這樣吃,所以如果維持差不多的習慣,飲食開銷應該不會差太多。

除了外食,我也很常自己煮,但目的不是省錢,純粹只是因為個人熱愛吃青菜,但外食很難吃到青菜,所以才選擇比較麻煩的生活方式。雖說新加坡的食材都是進口居多,但可能是因為這些食材都是來自其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所以青菜、水果、肉類的價錢都跟台灣差不多。

另外因為疫情關係,也有不少人會叫外送,新加坡的外送主流平台是 Grab,雖然偶爾也有免運優惠,但門檻通常會有點高(比如要超過 $10 新幣),或者就是乖乖付上很可能超過新幣 $5 的外送費,這樣吃一頓下來很可能要 $300–400 台幣,所以我自己只有在第一天到新加坡時,因為隔離的關係才叫外送,那一頓好像花了 $25 新幣吧(台幣 $550)。

(3) 行(交通)

新加坡的捷運跟公車都很方便,唯三不同是:捷運沒有 $1,280 月票、絕大多數的公車沒有報站功能、公車以里程計費,而不是用段數。但價錢跟台北捷運差不多,兩者都是以里程計費。像我搭五站捷運到公司也才新幣 $1.2 左右(台幣 $27),公車會稍微便宜一點,轉乘也有優惠。

(4) 日用品

由於新加坡只有一種季節:夏天,所以在台灣會穿到的冬裝(大衣、帽踢、毛衣等)與靴子都派不上用場,一個行李箱就能塞進所有家當了。當地要買衣服也不難,台灣常見的跨國快時尚品牌(uniqlo, h&m, zara 等)這邊都有。

至於日用品更不用說,價格跟台灣也沒差多少,而且新加坡也有無印良品、大創、唐吉軻德,所以像寢具(枕頭套、床單)、清潔用品(洗碗精、洗衣精、洗手乳)、保養品(洗髮精、沐浴乳)、消耗品(毛巾、洗衣籃、衛生用品)都在新加坡買就可以,除非有慣用品牌,否則不一定要全部都從台灣帶來。

而電器類因為電壓不同,所以像吹風機、電風扇等,我都是在新加坡當地才選購。

語言在新加坡

新加坡的人口有 70% 是華人,不過這只是「種族」上的分別,華人並不等於一定會說中文。但目前觀察,日常買東西(尤其是食物)通常都能說中文,只是路上的告示、招牌仍是英文為主。如果有需要開口說話,用英文一定是最保險的,所以我自己都還是習慣講英文。

至於「令人驚訝」的新式英語(Singlish)其實我很少聽到,一來工作上寫文件、書信、開會都還是用正式英文,且同事超少有新加坡人;二來生活中其實很少講話(?)。

不過,即使聽到 Singlish 也不至於手足無措,因為 Singlish 的文法結構跟中文實在太像了,近期親身遇到的兩句就是:

  1. You want auntie pick up for you?
    意思是:你要阿姨(Auntie 是新加坡大嬸們的稱呼;大叔則是 Uncle)幫你挑選嗎?(看吧,就是可以直接直譯成中文)
    較正規的英文可能是:Do you want me to pick up [some items] for you? 這個場景可以是買衣服時,也可以是自助餐買菜時。
  2. You get as much as you want.
    這是我某天去吃越南河粉時,問老闆可否自取檸檬片作為調味,老闆就用這句話回我,意思是:你想拿多少就多少。

不過也有些 Singlish 會混合其他語言(如中文、閩南語、馬來語等),只是我剛好沒遇到。這可能是許多人會覺得 Singlish 很難懂的原因吧。

但硬要說的話,不管是哪國人,在新加坡待久了,時不時都會冒出 “Can.” 這個詞,意思就是 ok、可以、沒問題。例句:這個專案進度你再去追蹤一下好嗎?Can. 這個表格請你填一下。Can.

最後再分享一些較零碎的觀察,也順便整理出我目前(相較於自己土生土長的台北)喜歡新加坡的地方:

  1. 天氣:
    這個可能讓人有點意外,因為大家都以為新加坡熱到爆,怎麼可能會有人喜歡這樣的天氣。
    但因為我是非常怕冷的人,台北的冬天真的很可怕,夏天則是悶熱到崩潰。新加坡雖然四季如夏,但沒有想像中熱,畢竟是熱帶氣候、地勢平坦,下個雷陣雨後,熱氣就蒸發掉了,晚上甚至只要吹電風扇就行,不像台北盆地到夏天就變悶燒鍋。
    不過,可以的話當然是希望新加坡的夏天 + 台北的冬天互相交錯,四季有點變化還是不錯的。
  2. 綠色市容:
    新加坡政府有特別對城市做綠化規劃,所以即使是大都市,四處還是很容易看到花草樹木,覺得這是台北可以多學習的!
  3. 公宅:
    作為這輩子無望在台北置產的人,真的很羨慕新加坡的組屋(社會住宅)制度。雖然新加坡公民仍要付錢、排隊買組屋,但價格低、組屋供給率高,所以即使私有住宅一樣很貴,但至少多數人都還是能住進組屋,比起台灣寥寥無幾的社會住宅以及私有住宅的高房價,新加坡人在這部分應該還是比較幸福啦。
  4. 國際化環境:
    新加坡自知國土面積小、人口少,所以一直以來花不少心思引進外來企業與勞工,這也使得小島上的人口組成很多樣化,甚至影響到飲食文化與節慶活動。作為熱愛旅行的人,會覺得在一個小地方就能稍微看到地球村的縮影,還蠻有趣的(但當然還是很想出國)。

其他如方便(新加坡的超商沒台灣厲害,但因為新加坡有很多熟食中心,所以要隨時買到吃的東西也不難)、安全(畢竟新加坡嚴刑峻法)、友善(老一輩的叔叔阿姨對台灣人都蠻友善)等,個人覺得都跟台灣差不多,算是不分勝負吧。

說了這麼多好處,但也是有不太喜歡新加坡的地方,比如:

  1. 公德心:
    新加坡的路上其實蠻髒亂的,一出門「一定」會看到地上有垃圾,連社區的電梯間裡都會有塑膠袋或衛生紙,真心不懂怎麼會有人這麼沒公德心。雖然政府很常在宣導 No Littering(不要亂丟垃圾),但看來還是有蠻多不聽話的人……
  2. 環保:
    新加坡目前似乎沒什麼環保概念,不論是買什麼東西(超市、麵包店、水果攤),塑膠袋一律給爆!要自己再多拿幾個也沒問題。在小吃攤外帶食物時,也是塑膠盒、塑膠袋、保麗龍碗用爆!
    而且新加坡疑似沒有在做資源回收或垃圾分類,不管是紙類、廚餘、塑膠盒還是一般垃圾,都只能丟到一樣的垃圾桶裡,垃圾也沒有專用袋。
    不過,雖然講是這樣講,但也因為沒有垃圾專用袋,所以超市給的塑膠袋其實很重要,因為有這些塑膠袋,家用垃圾才有地方裝……

上述兩者其實不太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運行,純粹是基於環境保護的心態,覺得「值得改進」。最後一個覺得不太喜歡的地方則是:新加坡很難找到繁體書。

眾所皆知,繁體中文出了台灣與香港就沒什麼市場,但這其實也不能怪新加坡,畢竟日常溝通語言主要是英文,即使有中文,多半也是寫簡體,只是,作為在台灣時會每週跑書店與圖書館的人,在新加坡的閱讀量真的驟降,覺得還蠻可惜的!即使在新加坡的極少數書店可以買到繁體書,但價格大概是台灣的 1.5~2 倍,畢竟還有跨海運送的費用需要轉嫁,所以目前就只能在週末時去逛逛二手書店挖寶,或者上旋轉拍賣找找二手繁體書。

以上就是目前在新加坡住滿一個月的心得,希望滿兩個月或三個月的時候可以再出一篇文章寫寫工作上的觀察。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