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行銷人的找工作之旅——面試前準備 & 常見問題

MH
8 min readMay 15, 2018

--

source:pixabay

收到面試通知後,就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了,以下分成 3 大類:

  1. 自我介紹
  2. 對公司的了解
  3. 要問公司的問題

1. 自我介紹

這個部分通常是要了解應徵者能力與個性,畢竟公司不只想找到「(會做事的)員工」,也想找「(合得來的)夥伴」,所以不只要展現人格特質,也要很了解自己履歷中提到的任何細節,這樣當面試官問到時,便能適時展現或分享相對應的能力或成就。

我事前準備的問題如下,而這些問題也真的都被問過,所以這不只是「考前猜題」了,這根本是「面試考古題」,想要找到工作的人真的得好好準備一番:

1. 1~5 分鐘的自我介紹

我通常 2 分鐘內就會完成自我介紹,除非面試官有特別講明「希望你多聊聊自己上一份工作遇到的挑戰」或「也請你告訴我們你離職的原因」,否則我的自我介紹通常會包含三小段:

  1. 我是某某某,目前在某某公司擔任某某職位,主要負責工作內容 A、B、C
  2. 想加入貴公司是因為原因 A、B、C
  3. 我在現職公司做的工作 A/B/C 也符合貴司需求

2. 1~3 個優點

好像很多人都覺得問優缺點很白癡,坦白說我以前也這樣覺得,畢竟自褒自貶都是很尷尬的事,而且也不一定能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吧。

但自從有前同事遇到應徵者說「我覺得我的優點是長得漂亮」後,我就改觀了……。或許這題還是有必要存在的,可以適時濾掉一些ㄎㄧㄤ人。

這邊的優點不是直接回答「積極、樂觀、合群」就好,而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優點與該份工作的連結」。

比如:很積極,會主動跟主管提出公司產品優化的建議;很樂觀,當同事遇到工作上的困難時,會了解情況並鼓勵他,提升團隊士氣;很合群,新創團隊規模不大,部門之間會有很多交流和共事的機會,作為有團隊精神的人,會以團隊的利益為第一考量。

3. 1~3 個缺點

大家都說這題就是要「化缺點為優點」,我自己的解讀是「凡事都是一體兩面」,這題當然不能直接回答「我很易怒」、「我沒有耐心」或「我不喜歡聽命辦事」,而是必須用「換句話說」的方式包裝自己。

比如:我很易怒 / 我沒有耐心→我比較急性子,因為這個產業的產品迭代速度很快,會希望產品能如期更新上線,所以有時候會比較急促地催促或提醒同事,不過也有嘗試調整口氣,不讓同事覺得被冒犯。

但我也碰過比較刁難的面試官,他聽完後,還是鍥而不捨追問:「所以你的缺點到底是什麼?你剛剛講這些,聽起來不算很致命的缺點,而且你也有解決方式了啊。」

在此徵求專業人士提供專業解答……這種硬要問到底的,真的是無法招架。

4. 不想回到公關代理商的原因

這題適用於任何要轉職或曾經轉職過的人,儘管我上一份一樣是做數位行銷,這次換工作也是找一樣職缺,但還是有很多人關心第一份的公關經驗。

這時對方都做球了,當然是要漂亮殺回去!我會先說自己在公關公司的學習與收穫(以及如何能應用在這份工作),再提到當初換工作的原因。

直接回答原因也不是不行,但個人覺得不管回答什麼,對面試者來說都不會特別加分。

5. 從 B2C 跳到 B2B 產業的原因

每換一個工作,要不是換工作內容,要不就是換產業;如果兩個一起換,真的必須想好原因,因為面試官很可能會有「這個常轉換跑道的人是否能持續待在我們公司?會不會待一陣子又想嘗試新事物?」的疑慮。

6. 離職原因

不論真正原因是什麼,個人是採取「不說謊,但會稍加包裝」以及「不說前公司壞話,但會稍微提到工作困境」的兩大原則。

如果一味抱怨舊公司的不好,新公司或許也會擔心「那你未來離開,會怎麼說我這間公司?」或者會覺得「你有這麼多抱怨,那你有沒有提出什麼改善建議?」這樣反而是自討扣分。

7. 想找哪類工作 / 還有投哪些工作

面試官若問這題,可能是想藉此確認應徵者是否都找同樣工作內容或同產業的工作,如果應徵者找的工作差異很大,面試官也可能會懷疑「這個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像我這次投的公司 B2B 和 B2C 都有,而這兩類產業的行銷方式與管道都非常不一樣,所以若在 B2B 公司被問到這題時,我就不會提到自己還有投 B2C 產業,避免面試官覺得我心性不定,同時也希望讓面試官感受到我對於加入 B2B 產業的決心(但從面試結果看來,這招或許不是太有效啦……)。

8. 接下來 3~5 年的規劃

除了少數意志堅定、目標明確的優異人種,平民百姓如我,自然是沒有那麼長期的規劃,更何況許多新創公司根本撐不到那麼久。

儘管是如此,而面試官可能也知道是如此,建議這題還是好好回答,不論是自己對於公司的期待或是對於自身工作能力的規劃都好。

重點是讓面試官知道「這個應徵者對自己的職涯有想法」,好一點的公司甚至會藉此確認此人是否真的適合公司、公司是否真的能給得起這位應徵者想要的未來。

9. 最有成就感的事 / 列舉 KPI 達標的案子,達成關鍵是什麼?最挫折的事 / 列舉 KPI 未達標的案子,之後可以怎麼改善?

公司通常是想藉此了解應徵者的能力與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你是公司中的開創者?革新者?乖學生還是什麼角色,這些都可以從回答中略知一二。

10. 有沒有和主管 / 同事意見不合的時候?怎麼處理?

這問題可以看出應徵者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擅長與人相處。

2. 對公司的了解

11. 為什麼想應徵我們公司

這應該是 100% 必考題了。

在此當然是要好好展現自己對公司與該職位的了解,並且提到自己想在公司學到什麼、又能貢獻什麼。(如果只提到想學什麼,公司鐵定不會買單,因為公司沒必要花錢請人來學東西啊,員工當然要能夠提供相對應的付出!)

12. 用一句話介紹我們公司 / 知道我們公司在做什麼嗎 / 我們這個產業有哪些競爭對手

這三個題目可以湊成一個題組,要考的就是:應徵者對公司了解多少、面試之前做過多少功課。

13. 最期待 / 最不想做什麼事

一方面是想知道應徵者對這個職缺的工作內容有多了解,另一方面則是想知道其人格特質(比如粗線條的人可能會較排斥行政作業;活潑的人不太愛做手腳工等)。

總之,隨時都要記得「包裝」自己、化貶為褒就是了。

14. 你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的涵義就是:「告訴我,你有什麼能力或特質是你有,而別人可能沒有的?」

15. 你來我們公司想做什麼、怎麼做

一樣是要考驗應徵者對工作內容的了解程度,並且確定其對這份工作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公司如果是要找即戰力或草創初期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就顯得更加重要。

3. 要問公司的問題

下面這些問題,有些較適合問 HR,有些是直屬主管或部門同事才會比較了解,請自行評估發問時機。

16. 公司的人數 & 組織編制

藉此了解自己以後要跟那些團隊共事,也可評估自己是否有升遷空間、組織扁平與否。

17. 公司在今年的規劃與目標

確認公司有明確營運方向與相對應做法。

18. 這個職位是新開的還是補先前的位置

如果是新開,是因為現有人力不夠,還是產品線擴增,還是公司整體擴編?
如果是補人,那先前的員工是轉調還是離職?

19. 這份工作的一天會怎麼度過

藉此了解未來會對應到的部門以及主要的工作內容。好一點的面試官甚至會分享未來工作可能會遇到哪些狀況、要做好什麼準備。

20. 這個職位的所屬團隊目前碰到什麼挑戰?

藉此確認自己具備的能力或想學習的東西與該挑戰有關,也能知道部門主管對於這些挑戰(不論是同業競爭還是公司內部的問題)有什麼想法和應對措施。

21. 公司對這個職位的期望?想具體達到什麼,或者現在有什麼瓶頸嗎?

同上,藉此確認自己有的能力符合該職位所需,也確認公司對於這個職位的人有栽培的想法;也確認未來想學的東西,在這間新公司學得到。

22. 這個職位需要的背景、特質或個性

了解公司選人的標準、重視的點是什麼,或許也能藉此得知自己還有什麼進步空間。

23. 我第一個要進行的專案會是什麼?

公司若有不同的產品 / 服務 / 平台,應徵者便需要自己具體負責的項目,以防被騙進去,或者做不到自己想做的項目。

就算公司只有一個產品,也可以細問自己負責哪塊,確認自己的認知和公司期望是一致的。

24. 想多了解公司的文化和精神

一般來說,可能只有待過新創的人會特別在乎這點,就像前面說的,我們都期望自己不只是員工 / 小螺絲釘,而是彼此的夥伴,所以自身特質是否和公司氛圍相稱,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25. 接下來還會有哪些面試關卡呢?

其實一接到面試邀約時就該問了,畢竟總得知道面試官是人資、用人主管還是創辦人,才知道要準備哪些問題,每個位階和職能的人,會問的問題一定是不一樣的。

結尾

這些問題準備起來並不容易,我甚至把這些問題作成 excel 表,一欄是問題,一欄是答案,畢竟只在心中演練還是覺得有點不安。

上面的每一題,我都被不同的公司問過(或者問過公司)。有的問題雖然刁鑽、短期內也不好回答,但其實也能藉此更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方向更加堅定,包含找工作的動機、下一份工作的標準、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成就、還有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很多人生問題(?)都可以在此一併解決。

不過也得老實說,找工作就跟交朋友一樣,每個人心中固然有一套美醜高矮胖瘦的標準,但大多數人應該不會用這些標準去交朋友,而是「看感覺」,相處起來舒服的就能當朋友。

找工作和公司找人也是這樣,相信大家都聽過許多光怪陸離的錄取/不錄取理由吧——雙方一開始會設很多標準、做很多準備,但很多時候,即使能力再好,個性上可能就是無法融入公司;或者能力還可以再加強,可是剛好自己的想法和公司很像,所以公司願意培養。

然而,即使「找工作」這場人生的考試仍有很大比例的「運氣成分」,但如果能把這些考古題背起來,或多或少還是有幫助的。

就算沒問到,至少心裡還是會因為準備周全而備感踏實;如果真的被問到,那準備一題就賺一題,何樂而不為。

--

--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