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制產業工作心得 03:知識付費產業如何經營會員

MH
Oct 3, 2018

--

圖片來源:pixabay

寫在前頭

此篇文章內容部分摘要自〈3 天新增 30 萬內容付費用戶,銷售額過億!看樊登如何玩轉粉絲經濟〉,該文分析中國的書籍精華解讀社群樊登讀書會的經營方式,並歸納如下。下文也會融合我在台灣知識訂閱產業的工作心得與觀察。

樊登讀書會由前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樊登於 2013 年發起,曾創下 3 天新增 30 萬付費用戶的記錄,目前已累積百萬付費會員。會員可在線上閱讀精華書摘,也可在線下參與各地讀書會。

然而,「讀書」或「學習」都是「違反人性」的事情,當一個人面前有課本和 netflix,還會願意去念課文嗎?或者今天突然多出 30 分鐘的空檔,通常大家會願意拿來看書還是滑手機呢?基本上答案應該都是後者的選項吧。

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不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畢竟這可能比較偏向科學的層次了,而是想想「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列出做法前,可以先思考「目的是什麼」,呼應前一行說到的,這是要解決怎麼樣的問題呢?舉例來說,作為一個訂閱知識付費平台的從業人員,我發現到「很多人雖然持續訂閱,但不常回來學習」,也就是 churn rate 雖然不高,但 DAU 偏低,所以我希望的是「訂閱者願意繼續回來學習」。

而這要怎麼做呢?樊登讀書會是這樣做的:(以下綜合報導原文&個人的產品營運心得)

會員經營 3 大招

(1) 會員有更多使用權限

這跟行銷漏斗有點關係:平台得先讓一般民眾進入網站,然後註冊成會員,最後才會成為付費用戶。

但民眾不太可能閒來無事就自願註冊網站,這也是許多網站開放「使用 facebook / google 登入」或「會員可免費試用 x 天」的原因。

前者是降低註冊門檻(畢竟現在幾乎人人有臉書、都有 gmail 信箱),後者是增加誘因。

比如某些平台會開放讓一般民眾瀏覽三篇內容,看到第四篇的時候就必須加入會員,而加入會員是免費的。

之所以希望民眾加入會員,是因為能夠取得他們的 email,甚至是手機號碼、地址等資料,就能夠做出相對應的行銷方式,比如發 EDM、電銷人員推銷等。

(2) 會員專屬社群

我自己一直認為「社群+內容+電商模式=才能為 to C 營利模式的平台賺到錢」。

社群是讓用戶有歸屬感,內容是讓用戶有東西看,電商則是讓用戶有東西可以買,通常也是收入主要來源。

社群就是在生冷無感情的東西上,加上有溫度有人性的組織,讓人投入情感、享受彼此陪伴與交流的感覺,一旦這些人有所付出、有所獲得,通常也就離不開了。

舉例來說,許多知識付費平台都會設立線上讀書會、站內社團、微信或 LINE 群組等,就是要讓用戶可以更即時交流,或者可以透過最方便的方式和老師們發問求解。

(3) 會員優先參加線下活動

即使我幾乎一直在網路學習產業工作,但我認為我們在做的都不是要和線下學習區隔,而是擷取線下學習的優點,補足線上學習的不足,並透過數位技術,拿掉線下學習的先天限制,讓使用者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線上學習的優勢不只是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教材的形式也很多種,包含純文字、圖片、音頻或影音檔,甚至還有直播或線上研討會,多元的學習形式不僅讓創作者有更多發揮空間,會員也能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然而,線下課程的價值在於能夠身歷其境 — — 坐在教室裡,眼前就是老師在講課、高互動性 — — 以往在課堂上,老師總說「歡迎隨時舉手發問」,這是線上學習很難完全複製的。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知識付費平台把線下活動(如:創作者見面會、讀書會、分享會、交流小聚)當作「加值服務」,並且優先開放給付費會員的原因,就是希望彌補線上學習的不足,同時也要給予付費會員更多「尊榮感」,也就是能夠面對面和創作者互動的「特權」。

結語

綜合以上,大致上能看出知識付費平台如何經營會員,這也是我工作內容的一部份,畢竟「營運」真的是非常廣泛的概念,工作內容包山包海,我想寫的主題還很多,寫到最後應該就會把「內容營運」這個概念講得更完整了(吧)。

最後再重申一次,這篇文章的內容部分歸納自這篇對岸來的文章〈3 天新增 30 萬內容付費用戶,銷售額過億!看樊登如何玩轉粉絲經濟,如果對於知識付費產業有所研究或疑問,都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

--

--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