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主管職,重回第一線當 PM 的感覺是……

MH
Sep 11, 2021

--

在 2020 年初轉作產品經理後,我也「順便」接下了產品團隊的主管職,由於公司規模不大,所以除了第一線產品經理得做的與「產品」有關的事 — — 討論需求、訂定規格、專案管理、上線前測試與產品迭代等,作為主管,還得處理許多與「人」相關的任務 — — 小至團隊座位安排、開會時間與流程,大至招募、考核甚至與再上一層的主管或創辦人討論團隊定位與目標。

在 1.5 年中,固然是學到了很多,但也因此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畢竟時間有限,要身兼第一線 PM 和管理職,等於還得把有限的時間一分為二,要做的事情太多、什麼事都想做好,最後變得什麼都做不好、也沒有時間讓自己學習如何變得更好。

有些人可能覺得「主管」一職聽起來不錯,錢比較多、又能參與公司高層的意見討論、又可以「管人」,但可能事情都是要親身經歷過,才會有不同的想法吧。至少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才剛轉職成為 PM」的階段,還有太多基礎需要好好奠定,所以與其「管人」,更想做的其實是充實自己的產品知識與技能,也因為這樣,在後來找工作時,便鎖定無管理需求的 PM 職缺。

註:不過以結果來說,這個求職條件其實多慮了,畢竟這次求職是以海外工作為主,以工作經驗和語言能力來說,我根本也不可能越級打怪到 Senior Product Manager、Product Director 甚至 Principle Product Manager 的等級。

後來找到的工作(就是今年 5 月上工的這份),非管理職、純屬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沒有實習生要帶,若僅論年資而不論年紀,我幾乎也是 PM 團隊裡最菜的人。

現在上工滿 4 個月了,覺得是個不錯的時間點,可以來分享「重回第一線 PM」的感想。

Photo by Danielle MacInnes on Unsplash

好處:有更多時間

整體來說,「卸下」主管職之後,最明顯的改變,當然就是時間幾乎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團隊」的。而這些時間可用來:

1. 專心做產品——跟 UX 討論、跟工程討論解法、寫 PRD、規劃產品迭代進程

遙想一年前的自己,每天至少被老闆叫進辦公間一次、每週至少有一個主管會議,正以為終於可以專心處理產品事務時,又可能突然有某個組員有事情要討論,於是手邊任務也只能暫緩。

現在上述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事情了,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去做跟產品更直接相關的任務,比如做更深入的競品研究、跟 QA 討論 test case、跟 UX 確認 user flow、請 UI 修改某個 icon 與文案、跟工程師溝通操作邏輯、跟主管確認人力分配與時程等,當然,還有要寫無止盡的文件 — — PRD、進度回報、一張又一張的票。

2. 有更多時間規劃個人目標

以前身兼主管職時,我自認花很多時間思考「團隊怎麼做會更好」,比如跨部門流程該怎麼改、專案的人力分工是否公平、每個組員是否都有發揮的空間等,「自己」反而是被放在最後面的 — — 而這包含了自己的下班時間、自己對於某個案子的興趣、自己比較想跟哪個同事合作、自己想增進哪方面的技能等。

現在沒有那些「甜蜜的負擔」,可更專注個人的職涯發展,若要更勢利一點說,就是更能為自己著想吧,團隊不一定是首要的考量(但當然也不能完全自私地以自己出發)。此外,也可以根據個人下個階段的求職目標,在現行組織中找尋輔助資源,比如毛遂自薦做某類產品、爭取跟某個同事合作某個專案、爭取更多發言或簡報機會等。

當然這些事情主管也能做,不過以個人認知來說,我還是會覺得主管應該是團隊的「幕後推手」,要盡量把舞台讓給組員。

3. 有更多時間觀察別人怎麼做事

關於這點好處,一方面是因為有多的時間可以拿來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剛好也是因為,相較於以前的公司都沒有 QA 跟 UX,現在團隊分工較細,有機會看到不同職能同事的工作內容與方式,比如 QA 怎麼樣用更有組織性的方式寫 test case、UX 怎麼思考並規劃整個產品的資訊架構等,自已也能因此學著用不同角度看待並對待同個產品。

壞處:綁手綁腳的小蝦米

1. 無法直達天聽,無法直接了解公司目標

如果公司組織非常扁平,很有可能第一線人員跟老闆之間完全沒有主管,那可能就沒有這問題;不過以個人經歷來說,我以往的公司都是老闆 > 主管 > 第一線人員,而我近幾年的工作位階,幾乎都很剛好地是在「主管」那一層。

當主管的好處是,覺得事情有什麼不對勁的話,可以很快找到老闆或高階主管,並直接與他們商量,這些事情小至團隊短期目標、產品迭代需求,大至人事異動、獎金制度、公司長期願景等,都可以提出討論。

然而,變成第一線人員後,其實也等於重回「基層」,有什麼事情只能先找直屬主管,任何事情都變成「上面說」、「老闆說」的第二手資訊,訊息轉達的過程中可能還搭配了一些轉譯與增刪,但做為基層,也無從得知了。

2. 想整頓很多流程與跨部門合作,但無力改變

與其說這是「重回第一線」的壞處,或許更應該更公允地說,這是「重回第一線+身處大型組織」的壞處。在小公司當小主管時,請款、調資料、改產品規格、跨部門合作、討資源都很快;到了大公司,再加上身為基層人員,這些原本一小時或十分鐘就能處理完的事,變成了一整天、一整週,甚至一個月。

舉例來說,我手上的某個產品需要使用到某個資料庫裡面的欄位,所以需要接一支 API 過去。聽起來簡單且再合理不過,但我得先在茫茫組織中找到負責這個 API 的 PM,然後跟他確認細節,再發一封 email 給他與他的主管申請使用權限,過了幾天,終於拿到權限,但 API 接好、資料回傳後,發現這個欄位居然沒有資料,所以我又得再去找負責維護這個欄位的人,再發一封 email 給他與他的主管,說明來意,並請他們協助填寫此欄位內容,以方便這個產品的後續使用與維繫。

而我的主管呢,可以直接透過公司的通訊軟體,在下班時間找到對應的同事,半是交情、半是位階地,請對方幫忙做個舉手之勞。於是我三天的努力,主管可能三分鐘就搞定。

我相信流程冗長有其必要,畢竟組織有階層、事情有輕重緩急,但這些小事,總覺得有更快的方式能處理,只是我還來不及提案,主管就親身示範了,什麼叫做(只有主管才能辦到的)更快的方式。

雖然不確定是否每個公司的主管都有這些「快速通道」的特權,但至少我認為大多數華人為主的世界似乎就是這樣運作,一句「主管指示」、「老闆說」,事情的所需時長和人力就和原本說的不一樣了。在第一線人員耳裡,聽起來可恨,但諷刺地是,很多時候這一句「主管指示」或「老闆說」,也常常是讓我們這些第一線人員能準時完成工作的通關密語。

3. 覺得主管偶爾在說屁話

前陣子才在跟朋友討論,在當第一線人員時,常覺得主管說的話不著邊際。當主管稱讚我們,我們總覺得他有弦外之音;當主管給予大方向的指點,我們又覺得他根本不懂第一線多為難,淨講風涼話;當主管想要手把手給意見,我們則認為他說得不到位,只是打高空。

但自己當了主管後,才知道要「務實」地講話真的很難。「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其實不是個負面的主觀形容,而是很中性的事實陳述。從第一線士兵變成軍師,要考量的事情自然不同,士兵多半看的是「點」,但軍師該重視的是如何把點連成線,甚至是面,所以視野得更大,相對地,也很可能忽略細節。

至於此點怎解?只能說目前無解……畢竟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致,終究就是不一樣的。

結論

以我目前的心得來說,覺得「無需擔負管理工作」對於「短期」的產品職涯發展利大於弊,畢竟時間變得更像是「自己的」,能用來專心發展產品相關技能,把核心基礎能力建立好。

即使未來真的想走向管理者、需要帶領 junior PM,我自認也可以很快上手,畢竟之前就有一些心得,再加上即使作為第一線 PM,也會有很多跨部門合作、跟不同同事溝通的機會,所以這類的 “people skill” 應該不至於需要重新學起。

也因為有管理經驗,終於知道以前很常被提點的「要用更高的視野看待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重回第一線面對問題時,也比較不會拘泥於微觀視角,而是可以用更長遠的角度、更完整的面向去尋找解法,跟主管討論時,也會更有「平行」的感覺,因為自己能顧及的層次更高了,主管也不用花太多時間提點。

總之,重回第一線後,會更清楚主管對自己的期待有哪些(只是想不想照著做,又是另一件事了……),如果真的哪天想要往上爬,也更抓得住該補齊哪些方面的技能與思維,所以,只能說有走過「擔任管理職」這一遭,仍是值得的!不過目前,我還是蠻享受在第一線動手做產品的感覺,也希望能再多跑過幾個回合(不論是建立新產品還是迭代既有產品),讓自己越做越上手、累積更多實戰經驗。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