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生活筆記]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優缺點

MH
8 min readJul 10, 2023

--

近兩年來到新加坡工作後,在 medium 陸續寫了工作與心得分享(可參考文章目錄一覽表),以為對於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紹得差不多了。不過近幾個月突然收到好幾封詢問關於新加坡工作的來信,來信者職業、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與推力各不相同,這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再寫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對於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實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進入正文前,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這樣有需要的人也比較方便決定要不要參考這篇文章。

  • 職業:網路業 PM
  • 工作經驗:來到新加坡前,在台灣已做過三份工作,前兩份與 PM 無關,第三份才轉職為網路業 PM
  • 背景:隻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沒有攜帶任何親屬、伴侶或寵物,在新加坡也沒有
  • 學歷:土生土長的台灣大學生,沒有在任何國家唸過碩士,也沒有到新加坡留遊學或交換過
  • 在坡資歷:2021 年 5 月來到新加坡,至今兩年
  • 在坡身份:拿工作簽證,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對於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資訊請自行參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優點:

1. 所得稅低

可以直接參考官方資訊,上面已列出所得級距與對應的稅率。再搭配另一則官方資訊,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職員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對照出來:新加坡的中位數月薪約為 5,000 新幣(台幣約為 11 萬,匯率以 1:22 計),若 *12 個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幣。

根據此收入,基本上要繳的所得稅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個級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幣(台幣約為 42,900)。

雖然數目上看起來多(繳一次税要噴五萬),但 7% 這個所得稅率應該算是蠻「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灣時,飛日韓很方便;在新加坡,飛東南亞跟紐澳很方便(不過離日韓就很遠了,好懷念動不動就可以飛日本的日子……)。從新加坡飛歐洲雖然跟從台灣出發一樣都很遠,但整體來說機票好像比較便宜(我去年 10 月從新加坡飛西班牙,在中東轉機一次,來回才 2 萬初台幣),且選擇較多(可能因為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是國際熱門轉運航點之一?)

3. 生活安全

這邊還可以細分成不同種的安全:

  • 人身安全:
    整體來說台灣跟新加坡應該差不多,手機錢包放在餐廳的桌上不太會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會覺得很可怕,一個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 交通安全:
    個人體感新加坡安全度大勝台灣。在台灣目睹過好幾次車禍,公車差點撞到機車的、機車互撞的、車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沒發生。
    雖然也可能是我比較少出門……但走在路上,也會明顯感受到大多數的汽車會禮讓行人 — — 並不是 100%!但絕對高於台灣。不過「行車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據說新加坡的行車相關法律很嚴格。
  • 政局安全:
    這個應該是所有台灣人心中的痛吧……我收過的來信中,就有身為爸媽的網友說,他們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穩定(相較於台灣),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動盪的大環境,所以想來這邊長期發展。
    比起兩岸長久以來的政治問題,新加坡的確安全許多,但關於政治……每個人見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言論自由、媒體自由、投票制度等。只能說若以目前兩國的政治與經濟實力這種「結果論」來看,新加坡的確是實力堅強且整體情勢穩定很多。

4. 雙語環境

對於上班族來說,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優點或缺點,這只是新加坡生活與工作的一個「事實」。

但對想在新加坡生養後代的台灣新移民來說,「雙語教育」可能是個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從小在學校要學兩種語言:英文是必備,另一個則是自己族裔的語言(比如華人學中文、馬來人學馬來語等)。

不過近期也有新聞說,家中使用母語的比例越來越低、用英文溝通越來越普遍,或許要兼顧雙語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其他比較不那麼明顯,或者跟台灣差不多的優點,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異國美食選擇多、大眾交通發達、電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點

1. 生活費驚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來說,我個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灣時還高的,也就是說,我在新加坡的薪資比台灣高、花費也比在台灣多,但存下來的錢還是比在台灣時存的多。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覺得新加坡最貴的三樣東西:外食、買車、租房&買房。

在餐廳外食,會有兩筆衍生費用,一是服務費 10%,二是消費稅 8%(過不久好像要漲成 9%),所以吃一頓飯就要付餐費本身,再加上上述兩筆費用。比如一頓早午餐 25 新幣(550 台幣),結帳時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幣(653 台幣)。有的餐廳沒有服務費,那就是結帳時另外再加上 8%。

買車貴,則是因為據說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環境污染與塞車情況,所以想降低私有車的數量。關於新加坡的車有多貴,可以先了解「擁車證」這個制度。

新加坡的社會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讓人羨慕(反觀台灣的高房價與少得可憐的社會住宅……),公民與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購買價格低廉的政府組屋。但我這種拿工作簽證的人無福享有,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買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國人買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稅。你沒看錯,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個晚上,官方宣佈調整為 60%,所以買一間房原本是定價 *1.3(比如 2,000 萬 *1.3 = 2,600 萬),現在直接變成 2,000 萬 *1.6 = 3,200 萬……。

如果不買房,就得繼續租房,但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加坡,國際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湧現,租金不斷飆漲,現在能用 1,500 新幣(3.3 萬台幣)租到一間雅房,已經是很不錯的事情了。

2. 休閒生活有限

新加坡雖然位置不錯、周圍有許多國家,但新加坡本島就……蠻無聊的,能做的休閒活動不多,且休閒活動的金錢成本也不低。

喜歡室內娛樂的人,逛街、看電影、喝下午茶,這些新加坡一樣也不缺。但如果喜歡藝文活動,我覺得新加坡的獨立書店、藝文展覽、藝文空間都比較少。

喜歡運動的人,新加坡礙於地理限制,愛衝浪潛水的人或者喜歡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馬來西亞或印尼……在本島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騎腳踏車、室內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蠻盛行。

3. 教育與生活的固定模式

雖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沒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長大過,更沒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處過,但拼湊了在生活週遭的各種法律規定、社會框架、價值觀後,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這個國家,隱約著有種對於「標準良好國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種政策也強化了這個框架。

什麼叫做標準良好國民?

  • 受良好教育長大、大學畢業(不是 NTU 就是 NUS,兩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學)
  • 大學畢業後,找份穩定的工作
  • 工作幾年後,跟另一半結婚
  • 準備結婚的時候,也可以準備申請政府組屋的抽籤了
  • 有房子後,就準備增產報國囉
  • 然後小孩再繼續受良好教育長大、大學畢業……再次重啟一樣的循環

新加坡的學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學就有能力測驗,之後一路有各種考試,每一關都會篩選出一些人——這聽起來有點類似於台灣以前的基測,一部份人考完會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職。

在「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社會中,技職體系的存在並非一種「歧視」或「問題」,但新加坡似乎還沒有這種「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觀念,依舊是「唯有讀書高」,所以「篩選(菁英)」的背後也代表著「淘汰(非菁英)」。搜尋「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會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關卡的篩選,法律制度也在篩選所謂的「標準良好國民」:

  • 新加坡並沒有允許同性結婚。所以今天一對 30 歲、經濟穩定的同性伴侶,在新加坡買不到政府組屋。
  • 新加坡鼓勵結婚與生育。所以今天一個 30 歲的單身異性戀女子,在新加坡也買不到政府組屋,因為政策明定:單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歲以上才能申請購買政府組屋。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社會期待」讓這個國家變成一個「模板產生器」,每個國民經過這套制度的養成後,都有一樣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沒辦法符合這套模板的人,就在這些製造「標準良好國民」的過程中被放棄了。

曾看過一句話: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會將這句話翻譯為:「如果你注定與眾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新加坡這樣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個體差異,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經濟成長 — — 生育意味著搶救少子化、降低高齡化、增加社會生產力,而這也是這個國家現在能蓬勃發展的根本之一。

結尾

說了這麼多,其實說到底還是個人選擇。每個國家都有好有壞,兩年前的我因為想看看世界、想試著到更國際化的地方生活,於是來到新加坡。或許過不久後,又會因為其他原因而飛到其他國家,畢竟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

沒有一個地方能 100% 滿足所有的客觀條件:

  • 中國有很多當地大公司、網路發展快速,但生活在牆裡,言論自由受限
  • 美國號稱自由國度,但自由到現在許多人大舉種族或性別旗幟而霸佔話語權,這樣的自由還是自由嗎?
  • 到歐盟國家生活總是比較自由了吧?但穩定的生活、美麗的風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價」是沒有 24 小時便利商店和高稅率
  •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對鎖國、跨國企業少、工作機會可能沒那麼多,日本人特別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時間適應
  • 不想適應了,回到台灣吧?但又有高房價和低薪資的問題……

金窩銀窩,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窩,但一定有那個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覺得,最適合自己的,也就是那個對自己來說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麼,才能找到自己當下最適合的落腳處。

--

--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