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負能量

MH
May 20, 2023

--

最近發現已隔了兩個月沒發文,原因很簡單:去年下半年遇到一些卡關之事,今年上半年也不算太順遂,儘管先前草擬了一些主題,比如〈新人如何融入團隊〉、〈產品經理如何從零累積影響力〉、〈產品重構血淚史〉等,但又覺得沒什麼特別亮眼的工作成果或實用心得可以拿來作為例子,所以遲遲沒辦法把文章寫完。

卡關之餘想說:還是可以記錄一些什麼東西吧。儘管無用,但都是歷程、都是體悟吧?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先加個小聲明:這篇文章沒有要討拍,就只是很偶爾地想記下一些情緒垃圾。

Photo by Nik on Unsplash

這篇碎碎念兼負能量發洩想從大家對於產品經理的 4 個背景或技能要求開始,一一列出產品經理會面對到的挑戰與挫折有哪些:

user empathy (用戶同理心)

指 PM 要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使用者對於產品的真實需求與感受。

關於「同理心」,有興趣的可以看之前寫的這篇〈當了產品經理後,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同理心〉。

很多時候,不只是用戶,這樣的「技能」也可能應用(或者說「被要求應用」)在其他合作夥伴身上,比如要理解主管的為難(更高層老闆可能有向下施壓)、工程師的考量(時間與品質很難兼顧)、設計師的堅持(時間與品質很難兼顧 x2)、業務端的奇葩要求。

但偶爾也會覺得:自己作為 PM 可以發揮這些同理心去尊重、同理大家的感受,但大家是否也能同理 PM 每天被各方夾殺的為難與無奈呢?

product strategy (產品策略)

PM 常被要求要有全盤思維:要有鳥瞰的視野做出全面性的戰略規劃,也要有足夠銳利的鷹眼能顧及細節。

但長期的產品策略若沒有太多變化,可能會被說太保守;有了變化想創新,又會被挑戰或推翻。產品策略不夠長遠,會被批評沒有遠見;但太頻繁改變,又可能被說立場不夠堅定。

即使很多時候,自己也知道「沒有 100 分的產品,只有前往 100 分的那條無盡的路」,但面臨到上面這些過程,還是時常覺得痛苦。

data-driven (數據思維)

數據會說話、要透過數據才能做出夠理性的判斷與決策。

但有時數據說不完全部的話。

數據重要,能告訴團隊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有什麼效益。

所以,有時老闆不管數據,帶著所謂的「生意人的直覺」或(某種我真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堅持開出需求,PM 會很為難。

為難的是:自己是被當初那份寫著 “be data-driven and use data to make decision” 的 JD 找進公司,最後卻是依照老闆的直覺在做事。

然而,數據有時又不那麼重要,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用數據佐證,有時候效益反而太低。

比如:為什麼團隊大了,就很可能要開始建立自己的 design system?因為設計與工程可以有更有效率的 UI 資料庫,合作起來等於有了共同語言,後續維護或更新介面也更輕鬆。但有沒有必要去計算有 vs. 沒有 design system 會差多少時間、弭平多少設計與工程的溝通障礙?

又比如:為什麼許多大公司寧可花高薪搭建自己的工程團隊作內部產品,而不選用市面上各種專業的企業工具?一部份可能是資安考量,另一部份可能是降本增效。但是不是做每一個決策都要去計算會幫公司省多少錢、多少時間?

不管如何,數據的重要與不重要,許多時候都不是 PM 說了算。

ownership (主人翁 / 當責精神)

「PM 就是迷你 CEO」、「PM 就是這個產品的負責人」,PM 被要求要做出決策,並為其負起責任。

PM 是這個產品的「生母」,但 PM 不能只把自己的當作意見當作意見,應該要綜合大家的專業建議,找出折衷的解決方案,並與團隊付諸實現。

但團隊的每個人都有意見,很常聽到「我覺得 #$%^,但還是 PM 說了算」、「我建議 $%^&,那 PM 來做決定吧」、「這邊應該要 $%^&,那你是 PM,你怎麼說?」

做出決定的是 100 個人,但為那個決定負責的卻是 PM 一個人。

結尾

其實也沒辦法為這篇文章寫什麼結論,畢竟本來就只是想碎碎念發洩一下。樂觀的時候,會充滿鬥志,覺得這些事情都是挑戰。低潮的時候,會如行屍走肉,覺得上面講的這些都是挫折、都是稻草。

不知道當 PM 的人們是不是都有這些心路歷程,如果沒有,那……恭喜恭喜(不然呢),如果有,希望下個週一到來時,我們又是全新的人、又會過得更好。

--

--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