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團隊合作 lesson 1:選擇最適合的溝通媒介

MH
8 min readDec 6, 2021

--

每每談到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或者看到各公司招募 PM 時所要求的必備技能,其中必定包含「溝通」與「團隊合作」。

然而,相對於較容易量化的 hard skills,這些人際合作的能力通常被稱為 soft skills。這些技能通常比較抽象,難以用某個指標斷定高下,也難以寫出一本教科書,告訴大家如何從零培養溝通技巧;至於要找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溝通公式,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溝通的「內容(詞彙、話術、語氣)」難教也難學,但其實在產出內容前,還有一個關卡,就是「選擇溝通的『管道』」。很多人可能很會說、很愛說、很會「輸出」,但卻忽略對方是否方便聆聽、是否想要聽、聽不聽得懂、能否「輸入」。

溝通是雙向的,如果從頭到尾只是一方自顧自地說,那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並沒有達到成功的對話。

溝通的媒介不同,對於溝通成果、效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以下將一一分析各種溝通媒介的特性,並列出較適合運用此管道來溝通的主題與內容。

Photo by Oleg Laptev on Unsplash

7 種常見的溝通管道

1. 實體面談

  • 重要性:★★★★★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到職、離職、年度考核面談、1 on 1

許多公司都因疫情而實行遠端工作,這也大幅減少同事間實體面談的場合。在這段疫情期間,有同事遠端離職,也有同事遠端到職,年中的考核也只能透過視訊會議進行,對於工作上有任何反思或疑惑,覺得難以打字或語音表達的,依然只能遠端視訊找主管求助。

如果能夠選擇,且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仍會建議以實體面談進行較重要的溝通主題 — — 這裡定義的「重要」是指「與職涯相關」。

畢竟實體空間更能形塑溝通氛圍,比如公司內有大小不一的會議室,大的作為團體用,小的可能是一對一用,有些甚至會刻意裝潢得較為溫馨,放個沙發或抱枕、牆壁漆著柔和顏色,給人一種安全感,讓員工更願意講出真心話,而這就是視訊會議難以取代的地方。

如果是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公司都會要求員工進公司上班,任何用文字難以說明的事情,走個三五步就能找到對應的同事,直接跟他討論,「實體面談」在此成為最方便的溝通媒介;然而,疫情打亂工作常態後,實體面談的門檻變得超高,便利性自然也極速降低。

正因為如此,在召開每一次的實體會議前,強烈建議先想個 30 秒:這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到需要把全部人都叫進會議室?大家花半小時的通勤時間來到公司,進行這場會議,是否為一個絕對必要的選擇?

2. 視訊會議

  • 重要性:★★★★☆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團隊例行會議、講座、分享

雖說「視訊會議」跟「語音通話」已可達到和「實體面談」差不多的效果 — — 看得到人、能即時收到聲音,但它們仍難以 100% 重現面對面溝通的「整體感」。

比如:視訊通常只看得到臉,而非整個上半身,所以難以看出對方的肢體語言是放鬆還是緊張;對方是不是在聽完某句話後想發言,或者顯露出一些不贊同的微表情;主管說了某句話後,大家不太贊同,但在視訊會議中,難以跟同事使眼色。

視訊會議讓人更難「讀空氣」,甚至連一個小停頓的發生,都讓人無法確定是因為大家傻眼到無話可說、贊同到無可反駁,還是純粹的網路延遲。

此外,資安較嚴格的公司為防止側錄側拍、公司機密外洩,甚至不准員工帶手機上班;這在視訊會議就較難預防,誰知道員工有沒有在鏡頭外錄音或錄影呢,也因此,私密性略為下降。

若是遠端工作的前提下,視訊會議比實體面談方便,但畢竟要開鏡頭,所以又比語音會議來得麻煩一些些。

總之,視訊會議通常較適合用於參與者較多的會議,比如部門例會或分享,一來視訊會議有大家露臉,稍微增加一點互動感與參與感,二來參與人多,就代表人多嘴雜,視訊會議還有舉手、貼表情的功能,方便主持人管控發言順序。

3. 語音通話

  • 重要性:★★★☆☆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抽象概念討論、開放式問題、有視覺輔助物(visual aids)的問題討論

「語音通話」就是講電話,「聲音」是溝通雙方的唯一線索,適用的場合分 2 大類:

  • 單靠口頭就能進行討論的主題

雖說語音通話很方便(以我現職公司舉例,公司已開發了內部專用的通訊軟體,有文字和語音通訊兩種功能),但老實說,我還真的很少使用這個功能,一來工作中許多事情都有文件,須以此為基礎展開討論;二來如果是簡單到可以用口頭溝通的事,通常用打字的也可達成目的。

目前唯一想到的例子是,之前和後端工程師討論一個資訊架構設計和 API 的問題,因為工程師沒必要直接秀原始碼給我看(我也看不懂),加上 API call 資料的過程有點抽象,工程師沒大把功夫畫出流程圖或打一大串文字,所以就直接打給我說明細節。

像這種沒有視覺輔助物的主題,且用文字溝通也沒效率,用語音通話反而是較適合的選擇。

  • 以口頭溝通為主,但有視覺輔助物

這個其實已經類似視訊通話了,差別只是在於雙方沒開鏡頭。比如要跟對方核對資料、討論文件上的某個細節等,雙方就可以打開文件網址,然後逐一討論。

不過,通常如果是有此需求,會建議直接用視訊通話,不想露臉的一方就關鏡頭,主講者則可以分享螢幕,這樣更能夠確保雙方看到的資訊完全一樣,不只增加效率,也能減少誤解。

4. 即時文字通訊(slack, line, fb messenger…etc)

  • 重要性:★★☆☆☆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封閉式問題、單向溝通

雖然叫做「即時」文字通訊,但只代表對方能「即時收到」,並非「即時回覆」,再加上文字通訊軟體難以傳達緊急程度,不像語音或視訊通話是有人等在線上,所以如果是很急的事,儘管可以先透過文字通訊軟體留言,但若對方沒回,通常就直接打電話了。

也就是說,即時通訊軟體,真的沒有那麼即時。

然而,在非緊急情況之下,文字通訊就是許多團隊最愛用且最常用的溝通管道了,通常較適用於:

  • 封閉式問題

比如設計師已在之前召開過視訊會議,請大家對於新版本的 UI 給一些回饋,最後收集到建議後,再回去整理一番,現在歸納出兩個版本的 UI,希望團隊進行二選一,那設計師只要「附上 UI 網址 + 請大家按個表情符號作為投票」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通常如果只需要對方給予一個簡單的回覆 — — 不論是選擇題還是是非題,文字通訊就是個蠻方便且很清楚的溝通方式。

  • 單向溝通

「單向」溝通是指「一人說,另一人只負責聽」。比如 PM 想更新某個產品線的最新進度、想讓團隊知道有個功能剛上線、想告訴主管自己這週做了哪些事情等。

上述這些事情既沒有要討論的部分,也無需對方給予同意或回覆,那只要透過文字留在團隊群組即可,也就是所謂的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僅供參考,沒有需要執行的下一步。

5. 非即時文字通訊之一(comments on docs)

  • 重要性:★★☆☆☆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封閉式問題

若是作為產品或開發團隊的一員,可能很常碰到「需要文件上留言」的溝通場合。比如:要看寫在 google docs 的 PRD、做在 figma 或 zeplin 上的 UI layout、放在 google spreadsheet 的報表等。

但若對這些文件有問題,對應的溝通管道有很多種,該怎麼選才好?

  • 如果只是打錯字、跑版、用錯公式等小問題:
    可以直接在文件上留言,方便對方直接找到對應的地方,並進行修正。
  • 如果有更大範圍的問題:
    比如設計的方向根本全錯、抓的數據指標完全不合理,那就直接約個視訊 / 語音會議溝通吧,若雙方還要透過文字來回確認,似乎不太有效率。

6. 非即時文字通訊之二(email)

  • 重要性:★★★★☆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任何需要正式、書面記載的事

一般來說,若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文字通訊軟體應該就能完成 email 可達成的事。不過若是碰到較正式的場合,比如要請求權限、請款、取得主管批准某項事情時,通常為了展現其慎重性與效力,就會採用 email。

7. 非即時語音訊息(line 語音訊息、whatsapp 語音訊息)

  • 重要性:★☆☆☆☆ or ★★★★★
  • 即時性:★☆☆☆☆
  • 私密性:★★★★★
  • 適用場合:任何重要但無法 / 不方便書面記載的事

這應該是一個相對稀有的溝通方式,至少我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遇到過了,而且這也是個人最討厭的溝通方式。說嚴重一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對於說者超級輕鬆、但對於聽者超級麻煩」的超自私溝通方式。

發話者只要錄音再發送即可,但聽者不只要貼著話筒聽留言,通常還不能快轉或倍速播放,若是對方說話沒什麼邏輯、組織能力差、語速慢,這個溝通方式就會超級浪費聽者的時間。(這段打得好氣,到底是多恨語音訊息)

然而,有些通訊軟體有做「閱(聽)後即刪」的限時功能,發送訊息後的某段時間後,訊息就會自動消失,藉此強調該訊息的隱密性。對於某些極度講求資訊安全與保密的組織來說,或許這就是蠻常見的溝通方式。

結論

怕講到最後大家已忘記有哪 7 種溝通管道,就用 ppt 做了一個簡陋表格當作結論

這篇主要分享如何依照目的選擇的溝通管道,但「溝通管道」只是「工具」,選對工具是第一步,「善用」工具則是第二步。

要如何確保溝通過程高效率、內容精確扼要,這關乎到內容本身的組織架構,不是單靠溝通管道可以解決的事,但……這篇已寫得太長了,下一篇再來多談這個主題。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