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產品?功能優化怎麼做?step 4:優先級排序

MH
Feb 19, 2022

--

這系列文章的命題是:當把產品做完後,不管是已改版多次還是 MVP,只要是產品,永遠有變得更好、持續進步的空間,但要如何改善呢?該從哪裡下手呢?

以下整理了一個概略的產品優化流程,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細講每個步驟。

經過前三個步驟,現在終於把意見都聚焦為產品需求,也找到要透過哪些指標來驗證這些需求是否真正能解決問題。

但一整理完發現:需求清單有夠長……偏偏人力、時間都有限,怎麼可能做得完?這時,優先級排序(prioritization)就是非常重要的產品管理技能(之一)了!

Photo by Say Cheeze Studios on Unsplash

為什麼需要排序?

時間有限、人力有限,想改的東西、想做的需求卻總是源源不絕。而且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東西最緊急、最重要,到底該先做誰的?

最常見的排序方式就是象限圖,X 軸是緊急或重要程度(商業價值、影響範圍),Y 軸則是複雜程度或執行難易度(開發成本)。

於是會區分出 4 個象限:重要但困難、不重要又困難、不重要但簡單、重要又簡單。

source: <Get your priorities straight: How the priority matrix can help you focus on what matters most>

這個對應出的結果有點像是 CP 值,「重要又簡單」的代表 CP 值很高,可以用很少的時間或人力成本搞定重要的問題;反之,「不重要又困難」代表的是得花許多資源處理不重要的事情,CP 值顯然較低。

怎麼定義上述的「重要程度」?

正常情況下,會先處理 CP 值最高的需求,這時有人可能會問:但什麼需求才被稱為「重要」?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目標」與「指標」的重要性。

不論是產品、團隊還是公司,「訂好核心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事,一來可以確定團隊是否有往想要的方向前進,二來就是在這種需要排序或取捨的情境時,可以藉此分辨輕重緩急。

如果公司沒有明確或統一的目標,便很容易出現各部門目標不同,甚至相悖的情況。

比如行銷部門想要衝 app 下載數,但產品部門想要提升用戶留存度,這兩個目標不見得相斥,但對應的做法明顯不同。如果想提升用戶留存度,行銷部門應該是著重於既有用戶的喚醒或經營;如果想衝 app 下載數,則需要產品部門改動 app strore 或 google play 內的一些資訊,藉此經營 ASO。

💡 如果還是覺得很難拿捏所謂的「重要程度」,也可以從「產品成果」(老闆或利益關係人對於這個產品的期待、他們想使用 / 將會使用 / 需要使用產品的哪些功能)回推,藉此弄清楚對這些人而言,哪些功能是他們所定義的「重要」。或者,也可以從「使用情境」 盤點,大多數用戶需要哪些功能?哪些功能即使沒有也不會影響操作?哪些功能是一旦沒做,就會影響用戶的使用流程?

怎麼定義上述的「複雜程度」?

一個產品需求的複雜度,通常需要由設計師與工程師一起衡量,畢竟 PM 只是開需求與規格,真正在畫圖與寫程式的並不是 PM。

要衡量複雜程度時,通常會有 2 種方式:

1.相對值
比如總共有 5 個需求需要排序,PM 雖然不知道這些需求各自實際上要花多少幾天才能做完,但隨著經驗累積,通常至少能知道這幾個需求的複雜度,比如「在網站內新增深色模式」跟「在首頁新增一行公告文字」,前者的複雜度顯然比較高。

又或者「在頁面上新增一個『馬上購買』按鈕」跟「在結帳流程中,新增 paypal 的付款方式」,後者的複雜度較高,而且前者通常只需要前端工程師做,後者需要前後端一起處理。

如果真的不確定,也可以先提供一些背景資訊和粗略的想法,讓工程師稍微估算複雜度或工時。如果資訊不足,則可以再補上簡單的手稿或網路上找到的示意圖,方便工程師具體地估算。

2. 絕對值
一般來說,都會先等設計師完稿後,才請工程師估時,因為有了具體的畫面後,估算會更為準確(尤其對於前端)。

然而,有時因為工程資源得和其他專案共用,需要明確卡一個時段來做這個需求,做完後就得去做其他專案,PM 在排序時就得知道預計工時,那就得請工程師先估時了。

💡 不過,在這個階段時,PM 跟設計師還沒確認好整個改動幅度與畫面,許多細節可能也還沒有考量到,所以提供的資訊不會太周全,也可能影響到估時的精準度。這個是 PM 可以先提前預告的,以免實際執行時的工時跟預估差太多,到時就很難交代啦。

結語

將所有需求排序後,就可以篩選出要先做哪些了。但實際執行時,還是會因為需求端的「死線精確度」而有點差異。

以我的現職公司為例,所在部門負責的是全公司的內部工具,而我負責的產品線之一是考績系統。公司打考績有固定時間,比如 1/1~1/31 主管要進入系統開始寫評語,那各種需求就得在 1/1 之前完成,這樣主管才有新功能可以用。

在這種「有明確死線的產品」的情況下,就得確認哪些需求非在 1/1 之前完成不可,並且得在死線前想辦法完成。

但相對地,我手上的另一個產品是公司的目標訂定系統,它的使用期間就比較彈性。雖然大部分的團隊都是以「季」為單位在訂目標,但因為相關制度還在試行,所以沒有明確要大家去訂目標的時間點。也因為這樣,這套系統的功能的優化期限也不會太緊,主管可能只會說「Q2(4~6 月)完成就好」,那有機會能處理那些在定義優先順序時,被放到「沒那麼重要」的需求了。

💡 不過,即使時間充裕,PM 仍然要有排序的概念,並且要跟團隊建立共識,請團隊依照輕重緩急處理需求,重要的需求完成後(不需等其他較不重要的完成),就可以先推上線了!若時間足夠,再去做不重要的需求。

總之,這篇試圖整理 PM 如何判斷優先順序,但一定很多 PM 在整理各種需求、綜合排序時,仍會覺得「每個東西都好重要、每個需求都很急」,尤其許多需求端 / 利益關係人也會施壓「我的東西最緊急」,這時還是一句老話:不論是對於產品、團隊還是公司,「訂好核心目標」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這個目標通常就是 PM 在做判斷的最高準則,當團隊成員意見不同時,這也很可能成為 PM 的「擋箭牌」,讓大家知道這些決策並非是 PM 或任何人的主觀意識或一意孤行,而是大家本來就該有的共識。

所以,如果 PM 在排序時真的遇到困難,不如先回頭看看最初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沒有目標,那應該先把它找出來,畢竟這是打造出每個團隊 / 產品最重要的基礎元素。

--

--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