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產品?功能優化怎麼做?step 6:mockup

MH
6 min readFeb 28, 2022

這系列文章的命題是:當把產品做完後,不管是已改版多次還是 MVP,只要是產品,永遠有變得更好、持續進步的空間,但要如何改善呢?該從哪裡下手呢?

以下整理了一個概略的產品優化流程,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細講每個步驟。

什麼是 mockup?

如果說 wireframe 是寫生時的鉛筆草稿,mockup 就是上完顏色後的完稿。在產品開發的流程中,通常都是「需求凍結」後,UI 設計師才會依照 wireframe 去繪製 mockup。更多資訊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初學者的 Mockup〉。

如果處在 UX 設計師和 UI 設計師有明確分工的組織,可能會發現這兩者乍看分工明確(UX 負責邏輯、UI 負責畫面),但其實又難以完全拆開。

比如 UX 今天想用呈現一個「選擇題」的功能,wireframe 上面會有題目、題目敘述與選項,那選項應該要是單選還是複選?有沒有限制只能選幾個?如果有限制,那超過限制時,會跳出什麼警告文字?

UX 想好這些邏輯後,會作出對應的 wireframe,而 UI 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把 wireframe 變成高擬真的 mockup。但在製作的過程中,通常設計師們會有一套 design system,這其中包含字型、字體大小、顏色、各種元件樣式等,有些公司甚至會規範到文案規則與模板(UX 的 microcopy)。

有時因為有些元件不在原有的 design system 裡,或者長相略有差異,或者 UI 設計師有其他想法(畢竟「基本上」UX 負責邏輯、UI 負責畫面,美感部分通常由後者決定),這會使得 UX 設計師準備的 wireframe 不一定能 100% 直接做成 mockup,所以等 mockup 完成後,一來是讓 UX 設計師對照哪些地方和 wireframe 不同,二來也讓 UI 設計師能和 UX 設計師說明改動的原因。

但基本上,wireframe 已是第一層把關,到了 mockup 通常不會有太大修改。尤其如果是 UX 和 UI 徹底分開的話,很有可能 UI 設計師就是照著 UX 給的 wireframe 去出 mockup,落差通常不會太大;但無論如何,在設計流程中,仍然需要 UI+UX+PM 三方的密切合作與溝通。

Photo by Cristian Escobar on Unsplash

為什麼需要 mockup?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上一段說 wireframe 和 mockup 不會落差太大,那為什麼還需要 mockup?以下試著用 2 種面向來說明:

  • (對內)確保產品介面是團隊做得出來且易於維護的

一般來說,wireframe 比較像是草稿,另外加上一些使用邏輯或操作案例的處理;mockup 則是已經近似於完稿了(幾乎只差在不能點擊使用而已)。

也就是說,等產品真的做出來後,大家也會用 mockup 去對照,確保當初規劃的 vs. 實際做出來的長得一樣,小至字體顏色是否一致、置中置左置右是否一致,大至頁面排版是否有遵照 mockup 示意圖、視窗縮放時是否有依照流變規則等。關於這些細節,都是在工程師實際開發前需要確認的。

此外,對開發與產品團隊而言,mockup 上面的任何元素都要是「技術上可行的」。不過,就像上面說的,wireframe 已是第一層把關,設計師通常在這個關卡,就會先跟工程師確認各種技術可行性,所以到了 mockup 時,通常不會有太大修改。

但當然偶有例外,以我自己遇過的案例來說,之前碰過有些網站要做 RWD,但 UX 設計師在準備 wireframe 時,不太會去仔細定義這些 responsive 規則,而是留給 UI 設計師在 mockup 仔細定義各種規則,所以mockup 在這裡就是「讓 UI 設計師和工程師更方便討論各種技術可行性」的關鍵。

  • (對外)確保產品介面能提供良好且一致的使用者體驗

若要粗淺定義「設計」的必要性,一是得好用(易用性高),二是得好看(美感佳)。

然而「是否好看」很主觀,但「一般情況」下,如果公司有由專業設計師定義一個 design system,規定 logo 怎麼用、相關色票、哪些情況該用哪種字體、字級的各種應用情境等,「通常」成果應該不會太差,畢竟 design system 通常不會由一人去建立,而是一群設計師集體完成與維護,集眾人智慧(且這個「眾人」是「設計師們」)的結晶,應該不會太糟糕。

退一萬步說,即使真的有點糟糕,但 design system 至少能確保一個產品在不同頁面或區塊上,仍能給人同一種風格、樣式和感覺。比如 logo 有個固定大小,不會從首頁跑到下一頁後,logo 就突然變色或變超大;超連結有固定的樣式,比如固定都是藍色搭配底線,不會突然變成鮮紅色加粗體。

design system 的目的,對內是減少工程師與設計師做重工,對外是讓產品有一致性,甚至進而塑造一種「品牌感」。比如當你在使用 Google 旗下的 gmail, chrome, google calendar, google map 時,應該會發現他們的 app icon 都有類似的顏色,而 web/app 介面本身也有類似的風格,比如字體或按鈕長得一樣等。

PM 拿到 mockup 後,要注意些什麼?

上面介紹了 mockup 和它的用途,最後講一下作為 PM,在拿到 mockup 之後,可以做哪些事。

如果是和設計師有比較「正式」的合作關係或流程,通常在 UI 設計師完成 mockup 之後,PM + 設計師(UI & UX)會有個 UI design review。目的是確認 UI 給出來的 mockup 跟 UX 準備的 wireframe 沒有太大落差,以及如果真的有不一致的地方,雙方該怎麼解決。

在 design review 時,除此之外,PM 需要注意的部分有:

  1. mockup vs. wireframe 有沒有地方不一致
  2. mockup vs. 目前正式環境的畫面有哪些不一致、是否符合當初所溝通的範圍
  3. mockup 裡面有無跑版或錯字
  4. mockup 有無缺漏任何細節,如:空狀態、錯誤處理(比如用戶在寫意見回饋時,沒有填寫必填欄位,那當用戶按「送出」的時候,系統要怎麼處理?)、極端案例等。

結語

老實說,轉職當 PM 以來,看過的 mockup 應該不算少,但儘管每次都覺得自己很仔細了、想過很多操作可能性了,最後都還是會有漏掉的部分……經過這些經歷,覺得「細心」跟「經驗」還是最重要的,真的是沒有捷徑。

「細心」能讓 PM 在宏觀大局之餘,也可以兼顧每個小細節 — — 每個按鈕、文案、操作邏輯等,「經驗」則是讓 PM 能從較普遍的用戶行為中,抓出一些極端的特殊案例,並作出對應的處理(看是要補畫面,還是不處理,或者用其他方式解決)。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