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星生活筆記] 疫情期間在新加坡生活的第一個月〉簡介了我在新加坡度過的第一個月,最近沒什麼靈感寫工作類的文章,就寫點輕鬆的吧,來記錄一下平常在新加坡都吃些什麼。
以下粗分 4 種介紹:
- 自煮:跟小吃差不多花費,但可以吃到蔬菜
- 小吃(hawker centre, food court):新加坡庶民們尋覓外食的主要所在
- 外送(grab):以為很便宜,其實小貴
- 餐廳:最貴的
自煮
自己煮的好處就是掌握食材與口味,但壞處當然就是採買、備料、烹煮和洗碗都很麻煩。在來新加坡前,因為我都是住家裡、吃家裡,平常極少開伙,很偶爾會自己準備隔天便當、週末煎蛋餅當早午餐,僅此而已。
但來新加坡後,發現外食都是澱粉為主、且口味偏油鹹、少有青菜(小吃店幾乎沒有像台灣一樣,還會賣單點的燙青菜),所以每月「至少」有 50% 的正餐都是自煮。
不過所謂的「自煮」,就視每個人能力與可操作範圍而定,像我本身沒什麼烹飪才華,加上超~~~級挑食(不吃辣、少吃炸、不愛吃肉、不吃魚之外的海鮮、不吃內臟類……熱愛蔬果與西式甜食),所以能用的食材有限、能選的烹調方式也有限,最後其實就只是把各種原型食物變熟而已。
至於食材,老實說我也沒什麼概念,也不會特別精算煮一餐要多少錢,但之前有記下超市的蔬菜價格,好奇的人可以跟台灣對照看看(以下都是新幣,*22 就變台幣了):
牛番茄 $1.5 / 公斤
洋蔥 $2.5 /公斤
大白菜 $2.85 / 公斤
高麗菜 $2.25 / 公斤
花椰菜 $1.9 / 0.4公斤(一朵)
小黃瓜 $2.5 / 公斤
櫛瓜 $2.2 / 0.35公斤(一根)
甜椒 $1.1/一個
雞蛋 $2.2 / 盒(10 顆)
小吃(hawker centre, food court)
由於新加坡政府是個計畫通,在蓋組屋(類似社會公宅)時就有做好相關規劃,組屋附近都會有一「組」食閣(food court,也可以想像成小吃街,只是沒有冷氣)。
每組食閣裡的店家類型組成都很像,通常都會有這 6 種:
- 飲料店兼早餐店:會賣果汁、茶類、吐司和包子等
- 菜飯:就是台灣說的「自助餐」,只是在新加坡不能自助,都要由店員幫顧客夾
- 西式食物:義大利麵、漢堡
- 印度食物:老實說我幾乎看不懂菜單,只點過 banana prata(香蕉甩餅)
- 中式食物:麵類、湯類
- 中式合菜
像我租屋處附近就有 3 組這樣的 food court,但食物種類就是這些。另一組 food court 稍微大一點,就有比較多當地小吃,比如港式燒臘、魚丸麵、蘿蔔糕、海南雞飯、雲吞等,甜的則有飲料店、咖啡店、豆花店。
這些小吃價格都不貴,從 $1 到 $7 都有,新幣兌台幣大約 1:22,也就是一餐 $150 台幣內可以解決,算起來跟台北上班族的外食成本應該差不多。
外送(Grab)
新加坡的外送平台大致上有 FoodPanda 跟 Grab,不過因為我主要都用後者,以下就以 Grab 為例。
Grab 上的店家選擇很多,但外送服務費與免運門檻都很高,以 2021.06 的實際情況來說,外送費(Delievery Fee)大約是 $4 起跳(台幣 $88),未達店家規定的低消門檻還會再另收一個 Small Order Fee,大約 $1.45(台幣 $32)。等於在選購食物時,就已經有台幣 $120 的門檻了……
因為外送費很貴,所以其實我超級少用 Grab。不過它最近推出自取 75 折(Self Pick 25%),搭配這個優惠的話就蠻划得來!
餐廳
原本期望可以分享一些食記或食物美照,但很哀傷的是,從我 4 月底飛來新加坡的不久後,餐廳就禁止內用了。即使新加坡剛宣布自 6/14 起放寬社交人數(原本是 2 人,現在變 5 人),但餐廳一樣禁止內用。
雖然沒什麼內用經驗,但根據這陣子東晃西晃下來的觀察,在餐廳吃飯的話,一餐通常是 $15 起跳,且內用通常要再加 10% 服務費+7% 消費稅,試算 $15+$15*17% = 新幣 $17.55 = 台幣 $386。而這 $15 可能只是吃到一碗拉麵而已,所以跟庶民小吃相比,餐廳顯然是一個蠻奢侈的選擇。
不過老實說,對比新加坡的薪資所得(台灣 1.5 倍)與這樣的食物消費(也差不多台灣 1.5 倍),偶爾吃個外食還是可以的。
好消息是,新加坡政府說,如果疫情持續控制得宜,6/21 便能開放「堂食」(餐廳內用),到時就可以光顧我存了一個多月的口袋名單了 — — 從美國東岸起家的 Shake Shack 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