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為產品經理的兩週年回顧&2022 年度回顧

MH
9 min readDec 20, 2022

又到了一年的尾聲,2022 年的結束,代表著自己在新加坡生活&加入現職公司一年半了,也代表轉職成為 PM 滿兩年了,就決定用這篇文章記錄這兩個時間點。

Photo by Isabela Kronemberger on Unsplash

2022 生活回顧

2022.01:第一次在新加坡跨年,也是第一次在如此炎熱的天氣跨年。天氣雖然熱,但還是跟幾個台灣朋友邊看台北跨年晚會邊煮火鍋,硬要在熱帶島國維持台灣的生活習性。

2022.02:1/31 是除夕,到了另一組台灣朋友家蹭年夜飯。

2022.03:三月底飛回台灣,要先經歷 10+7、很多次 PCR 插鼻孔才能重返人間,非常痛苦。

2022.04:回台行程滿檔,WFH 之餘還要跟親朋好友聚會,除此之外還留了時間給自己去嘉義&台南 WFH + 小旅行。

2022.05:在台灣待了大約 8 週,「終於」在五月中飛回新加坡。

2022.06:六月底去了馬來西亞的檳城,很喜歡這個城市 — — 色彩繽紛、食物好吃,古蹟與現代文青展覽都有,很豐富的地方,很喜歡!

2022.07:去了新加坡的主要離島 sentosa(聖淘沙),踏浪、看海、看夜景。

2022.08:去了新加坡的兩個小離島:St. John island(聖約翰島)&kusu island(龜嶼)。

2022.09:九月底又去了馬來西亞,這次是去怡保。能逛的地方沒有檳城那麼多,是個待上三天兩夜就差不多的小城市,人們親切、食物好吃,是個蠻適合週末小旅行的地方。

2022.10:十月底又出國了,請了兩週的長假,一個人飛到西班牙與葡萄牙。好愛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太美、魚太好吃。

2022.11:已屆年底,就有種想要修養生息的感覺,所以沒參加什麼聚會,也沒去什麼地方。週末多半都在看影集,偶爾會一時興起去吃下午茶或嘗試新的餐廳。喜歡新加坡的原因之一就是,這裡有非常多異國料理,而且價格通常也還算負擔得起。

2022.12:新加坡從月初就開始準備過聖誕,整個熱帶小島隨處都有聖誕樹,這次第二個在新加坡的聖誕節了。穿著短袖聽著聖誕歌曲,還是蠻不習慣的。

2022 下半年工作目標

先回顧一下上半年為自己訂的下半年工作目標:

  1. 為內部產品 (internal products) 訂出各自的 North Star Metrics (and following metrics)
  2. 作為 Senior PM,要更能夠累積一套能運用在各個產品的方法論,並且主動分享給組內其他的 PMs,帶動組內的職涯成長

2022 的上半年不算太忙,事情都還能照著原本的時程表進行,但 Q3 突然失控,尤其中秋假期還接了好多通工作上的電話,連好幾個禮拜的週末都過得心驚膽顫,深怕有緊急需求要處理。

Q4 終於重新抓回節奏,能花更多時間在既定的工作目標上,也終於幫手上的所有產品訂好 NSM(已在寫文,今年底或 2023 年初應該能寫好發出來吧……),也優化了一些內部工作流程並進行組內分享,所以上面這兩個目標應該算是低空飛過吧!

PM 兩週年心得

延續上面說的,可能是因為 Q3 經過超爆忙碌期,Q4 一緩下來後,自己就更加珍惜這些「沒那麼忙的時間」,再加上也轉職成為 PM 好一段時間了,這兩年也累積了一些自己覺得有小進步的地方:

1. be data-driven,質化資料也是數據

雖說很多團隊與徵才條件都說 PM 要 data-driven、有數據思維,但說實在,在主要做內部產品的團隊還真的很難貫徹這樣的做法。

之前在〈負責內部產品(Internal Product)的 PM 都在幹嘛?跟 to B/C 端產品有什麼不同?〉寫過,比起消費者端的產品,個人感覺內部產品更重視利益關係人管理 — — 說白話就是「老闆說了算」,所以要優化產品時,也不一定需要量化的數據指標,而是利益關係人的想法 — — 也就是「老闆想要怎樣」。

剛開始覺得很傷腦筋,一方面是這樣很難跟團隊溝通(不想用「啊老闆就是想這樣啊」的任性大絕逼大家做事),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樣未來的履歷很難看……

但後來也慢慢轉念,作為產品團隊,依舊能夠追蹤一些數字(比如使用率),雖說不一定能拿這個數字說服老闆改變決策,但至少當內部有時間處理自主發起的計畫時,還是有些量化數據可以參考。

此外,即使沒有量化數據,作為 PM 的我還是可以累積一些質化資料 — — 比如 User story 和 use case,包括:用戶通常會怎麼使用這個產品、用戶是在什麼情況下想要這個功能、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用戶會怎麼樣……等,透過這些問題,就可以更了解用戶,有時甚至可以主動提出優化方案,而不是被動等老闆或其他用戶來許願。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 user story 的文章〈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功能?使用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論 User story 的重要性〉,原本以為「寫出用戶想要這個功能的原因」很簡單,真正花時間認真開始寫之後,才發現自己會陷入某些盲點,最後跟設計師討論時就會被問到語塞……不過這些都是過程嘛,有這些經歷才能成長,新的一年也會花更多時間和用戶交流,更了解他們的情境與想法。

2. Always ask why,拉高看問題的角度

對 PM 來說,”why” & “how” 一樣重要,畢竟 PM 不只要跟工程師討論「怎麼實現這個用戶需求」,也需要跟設計師討論「為什麼用戶會有這樣的需求」,如此才能想出較適合的做法。

以前的文章曾寫過,有個前輩曾說,他覺得 Junior PM 跟 Senior PM 的最主要差異就是看事情的角度,前者看到問題,就真的是看到單個問題;但後者看到一個問題,會聯想到其他問題,看看是否相關、能否一起解決,甚至會思考:這個問題背後是否有更根本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視角的不同。

在現職公司待了一年半,手上的產品來來去,但還是有 1–2 個產品是一入職就跟著我到現在。剛開始不斷地問「為什麼」會很花時間,但長期下來,對這些產品的利益關係人與產品功能的熟悉度就會也越來越高,且對方的回答也會逐漸累積成自己的資料庫,進而讓我更了解用戶的整個使用場景,看待問題的視野也可以更廣闊。

因此,現在對方提一個需求或問題,我自認不只能把對方的使用情境、需求脈絡和根本痛點整理出來,還能連帶幫他們思考到整趟使用旅程中,有沒有其他連帶的東西可以一起改善。

3. 1+2=更有信心下決定,但不自以為是

綜合前面兩點,有了數據與資料(深度)、拉高了看問題的角度(廣度),再搭配工作中不斷遇到的各種實例,進而讓自己累積更豐富的 PM 經驗,最後就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地做出各種大大小小的決定。

不過想特別強調的是,有些人會說 PM 是產品的 CEO、PM 可以做出很多根本性的決策,在這麼大的發揮空間之中,就會更讓我覺得要善用這樣的自由,而不是濫用這樣的權力。

「權力使人腐敗」這句話聽起來老派,但卻真的是這樣。

短短幾年工作經驗,也看過或面試過不少自以為是的 PM — — 他們也許是故意,也許不是,總之有些人就是會採取很暴力蠻橫的方式維持自己的地位。

比如有的人會用極不符合效益的工程資源去開發某個自己很喜歡(但最後證明並沒有商業價值)的功能、有的會壓榨工程師加班完成 PM 自己訂出的死線(也就是說其他部門根本不在乎這個死線)、有的會在需求端與實作端之間搞兩面手法,讓自己成為唯一的溝通管道,壟斷所有產品決策與資訊、有的會把不是自己做的東西包裝成自己一手促成的偉大傑作(結果一追問執行細節就露餡)。

因為看過太多太多,所以當自己成為 PM 後就格外謹慎。

作為 PM,要給團隊很大的安全感,要讓大家知道:團隊是朝向對的方向前進、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用戶喜歡團隊辛苦做出來的東西。但同時也要讓大家知道:PM 不是產品的老闆或至高無上的存在或獨裁者,PM 是要為產品負責的人,但大家都可以有聲音、參與決策、挑戰甚至推翻任何一個 PM 給出的決定。

而 PM 也要有這樣的思維。

PM 要有信心在大家爭論不休、猶豫不決時下決定,但也要有足夠的佐證為自己的決定背書,然而,也更要有「臉皮」承認自己的錯誤、推翻原本的提案。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錯誤,還很堅定地覺得自己萬無一失,並且不願意聽進周圍的聲音。

4. well-communicated,跨職能協作更有默契

儘管在現職公司的一年半工作時間中,有一年左右都是 WFH,但隨著時間累積,加上手上的產品多半都是和固定幾個設計師、開發、測試合作,時至今日,自認團隊內累積了不少的信任度。或者,至少我感受到的是:這個團隊讓人非常有安全感。

所謂的「安全感」,並不是說大家能把每個專案都做到 100% 完美。老實說,有時還是會因為錯估時程而延誤上線、有 bug 沒測出來,上線後才被用戶發現、沒有及時溝通,導致設計和開發做出來的東西不一樣……等。

但至少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很願意討論、也很願意聆聽彼此的想法,不同職能之間也會彼此挑戰 — — 為什麼這裡的 UX logic 是這樣?為什麼文案要這樣寫?上線時間是怎麼抓出來的?……等,即使我所處的團隊的每個人在 Q3 真的忙爆了,但大家依然不會有那種「隨便啦,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的消極感(難道團隊都是 M 屬性?越忙越爽?)。

一方面可能是團隊成員本身的素質很高,另一方面我自認是因為 PM 們營造的氛圍,比如:

  1. 確認命題後(用戶痛點是很明確的,但解法大家可以討論),留足夠的空間讓團隊發揮,不會跟設計師說「你就照著 $%^ 產品去做」,也不會跟工程師說「設計都這樣畫了,你就照著刻」。
  2. 每個環節都會盡量保留足夠的時間先討論、對焦要做的事,確認大家掌握足夠的資訊、理解這個需求的脈絡,才真正開工。
  3. 保持開放討論的態度,讓大家願意且放心講出疑惑,即使被專案死線逼得要死,但也不會隨意妥協。

說穿了就是不斷地溝通溝通再溝通,不過我也自認很幸運,才能跟這些超盡責又超專業的同事合作!大家公事上可以認真討論,且不會因為越來越熟就失去專業,也不會有一種合作久了就陷入同溫層的感覺。與此同時,大家討論完公事後,碰到太難的事情(或者太煩的需求)也還是可以互相抱怨講幹話,這群夥伴真的讚~

下一步

2023 年要來了,新的一年決定要更有野心一點,訂一些比較困難的目標:

1. 更主動地讓既有工作變得更有挑戰性

有時候手上事情一多,就會覺得自己很像在消除待辦事項,但這樣的心態累積久了,就會把自己「螺絲化」。

為了避免自己只顧著眼前事物、忘記從不同角度思考事情,接下來要不斷提醒自己:雖然現在要解決的只是某個專案或某個產品的小功能問題,但可以幫這個問題設定一個主題,這樣不只能解決問題本身,也可以慢慢把各種小知識整合起來,進而為自己拼成完整的知識地圖。

比如今年就嘗試過:為了撰寫某個空狀態的文案,開始研究 UX microcopy 是什麼、為了訂下產品的指標,看了超多文章,進而更清楚各種商業模式與產業的產品都怎麼訂指標,也(意外)學到了 UX benchmarking 的做法、為了為數據埋點做準備,再次研究 GTM 的用法……等。

2. 嘗試不同性質甚至不同產業的產品

還沒想到怎麼做……先列出來再說。

--

--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