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了慎選溝通媒介 / 管道的重要性,這篇想進一步聊聊,如何較有邏輯地組織自己想要說的話。
前一篇文章〈產品經理的團隊合作 lesson 1:選擇最適合的溝通媒介〉用了 3 個指標「重要性」、「即時性」和「私密性」比較各種溝通管道,其實原本想把「便利性(效率)」和「精確性」當作另外 2 個指標,但想了一下,覺得兩者似乎都取決於溝通者本身……。
文字溝通看似比視訊會議還要有更多資訊,畢竟可以放上網址、列點說明、tag 指定的人,所以乍看之下,「寫字」看似比「講話」有條理。
然而,如果溝通者的表達內容毫無組織架構與條理,不管用文字還是視訊,都沒辦法凸顯這兩個管道各自的溝通優勢,也無法展現該管道理應能帶來的便利性與精確性。
如果希望「高效率溝通」,可試著掌握以下 4 個基本原則:
1. 掌握 5W1H
5W1H = What? Who? Where? When? Why? How?
比如今天想溝通的情境是:
PM 先在群組跟工程師討論某產品的上線時程,該產品是 11/1 開工,今天已是 11/30,雖然一切都在進度上,但工程師 a 突然說年底 12/16–12/31 家中有急事,必須請假兩週,b 則說12/10–12/15 要支援另一個緊急的大案子,於是,原定的 12/20 上線變得遙不可及……,PM 得和主管討論該怎麼辦。
身為 PM,收到這個訊息後,可以先盤點 5W1H,從而得知:
- What: 產品來不及上線
- Who: 兩位工程師
- Where: 不重要
- When: 目前已掌握原定上線日、工程師沒空推進案子的日子,但還沒討論新的上線日
- Why: 不可抗力因素
- How: 唯二解法就是延期上線,或者找外援
經過這番歸納,就會發現自己已掌握大致的問題與解法,唯一缺漏的就是延期的上線日,所以在跟主管討論前,PM 得先請工程團隊提供新的時程。後來,工程師評估至少得延到明年的 1/15,PM 可以此跟主管討論解法。
2. 開頭:點名需參與此次對話的對象
掌握一切資訊後,再來就要跟主管討論了。
這個討論主題算是有封閉式選項,也算是較重大的主題,所以文字和語音溝通都還算適合。
如果是我,我會先查看主管行事曆,確認他今天是否還有時間語音開會,如果有,就直接口頭溝通;如果沒有,就把上述訊息濃縮為文字,等主管開會空檔時,看完就能回覆。
因為是一對一的溝通,對話者已很清楚,就是主管一個人。若是需要在群組溝通的事情,可以直接標註此人,一來讓對方更容易接收到提醒,二來也是在無形中表示「被標註的人有回覆的責任」這件事。
3. 內文:善用列點、條列敘事
再來就是要組織上述內容了。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寫:
step 1:一句話說明來意
hi xx, 想跟你討論 xx 產品的上線時程
step 2:列點說明來龍去脈
因為 2 個突發狀況,所以 xx 產品的上線時程會被耽誤:
1. a 家有急事,12/16–12/31 需請假兩週
2. b 需在 12/10–12/15 支援另一個案子
step 3:上面丟出了問題,當然也得提供解法
綜合以上,有 2 個解決方式想跟你討論:
1.延後上線:原訂 12/20 上線,工程評估後得延到 1/15
2.尋找外援:不知道工程師 c, d 是否可支援
列點目的是方便閱讀,但「列點」只是大方向,每則條列式的內容仍得維持言簡意賅、且內容的地位彼此平行。
曾聽過前同事的同事熱愛列點,但每個條列似乎看不出邏輯,有的互相重疊、有的跟主題無關、有的一個列點長達幾百字,最後發現這些列點根本是「為了列點而列點」,這樣列再多點也無用……。
💡 切記:「妥善組織要溝通的內容」是為了促進「團隊」的溝通效率,這邊說的「團隊」包含著說話者與接收者,很多溝通管道或方式只利於其中一方(比如說話者發送語音訊息,什麼都沒想好就批哩啪拉一直講,接收者收到會多痛苦),所以在溝通前,請好好思考:現在自己選擇的溝通管道與架構,是否真的利於「團隊」的溝通效率,還是只是為了自己方便。
4. 結尾:加入 CTA(Call To Action)
寫完上面這一串之後,最後要讓接收者知道「所以下一步要幹嘛」,也就是要提醒對方展開某個動作,就像是行銷廣告會有「馬上搶購」、「點我前往」等「呼籲式」的文案,這就稱為 Call To Action,。
此例,結尾可以說:
再請你看看解法 1 是否可行,如果 ok,我就在群組公告。
如果要用解法 2,則要麻煩你協調 c, d 人力。
或者,如果上述不夠清楚 or 有更建議的做法,等你開完會有空跟我說,我在找你 zoom call 討論,感謝!
不要小看這幾句 CTA!如果沒有 CTA,像例子中的這種主管大忙人,很可能看完訊息就忘了,腦中只會有一個「有人跟我說上線時程的事」的印象;但如果訊息的最後有 CTA,對方可能會稍微想起「有人跟我說上線時程的事,看是要延期還是要找人幫忙」,至少很可能會有模糊的「要作出對應的行動」的印象。
結論
上面這些比較像是溝通的「基礎框架」的其中一種,如果自己有更習慣使用的框架,或者身處的組織有更習慣的框架,當然也沒問題!畢竟溝通的目的就是要讓工作能流暢推進,所以只要能達到此結果,任何方法基本上都算是好方法。
另外,拜疫情所賜,團隊成員透過線上溝通的頻率越來越高,像我就覺得今年打的字比往年高出好多倍……雖然疫情導致遠端工作變成常態化,也使人更難跟同事混熟,但老實說,也因為這樣,讓我有更多時間好好思考並組織自己要說的話。
尤其現在多用寫 email、發訊息、寫文件等方式取代當面溝通,這讓人有較多時間好好回顧自己寫了什麼,甚至可以在送出 email / 訊息 / 文件前,把內容好好讀過一次,確認自己有沒有打錯字、邏輯是否清楚、訊息是否足夠精簡。
最後,就應用上面談到的列點方式來寫這篇文章的重點吧:
- 掌握 5W1H
- 開頭點名接收對象
- 善用列點
- 結尾加入 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