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新加坡網路業當產品經理,英文要多好才夠用?

MH
12 min readMar 25, 2023

--

先自首一下,這個標題有點長,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言簡意賅地表達,最後只好這樣寫。

Photo by Ryan Wallace on Unsplash

正文開始前,先說明一下我的工作性質與情境:

  • 在新加坡網路產業工作近 2 年的 PM (Product Manager)
  • 最密切共事的同事主要來自東南亞和中國,而公司的「官方」工作語言是英文,但如果同個專案裡都是會講中文的同事(如台灣、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那就會是中文。

會用到英文的場合:

  • 聽 / 說:大型會議,比如公司全員會議、部門月會、專案的 weekly stand-up。另外身為 PM 還會參與各種專案的 Kick-off、retro、UI & UX review 等。我所處的部門還有讀書會和分享會,主講人也需要以英文報告
  • 讀 / 寫:公司發出的信件、通訊軟體中的各種工作訊息等都是英文。PM 很常接觸到的 PRD、UX wireframe、JIRA ticket 等,也得用英文撰寫

老實說,與其他在新加坡認識的台灣朋友相比,我算是用英文頻率相對低的人了。因為公司本身的屬性,同事很大一部份都是中國人,用到中文的機率相對高。如果是在「多樣性 (diversity)」更多元的跨國公司,那很可能整天工作真的是 100% 全英文。

PM 的一天當中,到底有多少使用英文的場合?

早上會有產品的 stand-up meeting,PM 會用英文分享上週進度以及這週規劃,也會請相關的負責人(如前端、後端、QA 等)分享進度。

開完會後,正式開始一天的工作,先收個信(當然公司發出的信都會是英文)、確認今天有哪些會議(會議通知與議程通常也都是英文)、回個工作訊息(如果是在群組裡的討論,通常都是英文。但如果是一對一溝通,就會視雙方的母語而定)。

接著開始寫或修改 PRD,為了確保所有需要的同事都能看懂,這種放在共享空間的文件一定都會是英文,要加備註或給評語的話,當然也得用英文。

中午吃飯時間,只要有非中文母語的同事在,大家通常會自動切換成英文,確保所有人都能參與聊天話題。

但老實說,有些想法很難用英文表達,或者怎麼說就是不太到位,又或者有時候工作真的太累了,沒有精力再把想講的話翻譯成非母語,那我就會刻意找中文母語的同事一起吃飯……全程用中文母語大聊天,有時候真的會自在且輕鬆許多。

下午開始會議馬拉松,第一場是 product retro,通常都由 PM 主持,就會先宣讀 retro 的精神、確保大家的參與意願,然後開始請大家各自寫下覺得開發過程中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分享我以往公司跑 retro 的流程,有興趣的可參考〈如何舉辦一場產品回顧 / 檢討會 (retrospective)?〉),最後再列出具體的改進事項。

Retro 通常為時一小時,PM 如果是擔任主持的人,就會很需要帶領方向與掌控節奏,並且鼓勵各個參與成員發言,所以有蠻多講話的機會,也會很需要了解(並適時釐清)發言者在說什麼。

第二場是 PM 讀書會,如果輪到自己主講,那就要花大概 20 分鐘簡報。PPT 當然是用英文寫,口頭簡報也是用英文。講完後還有 Q&A 橋段,這部分其實蠻挑戰,一來是很難事先準備(不知道台下聽眾會問什麼),二來是要馬上清晰且有條理地英文回答問題,本來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第三場是 UX review。很「幸運」地,這個產品合作的 UX 會講中文,所以我們就會用中文討論,但當然 UX wireframe 與相關文件都是寫英文,PM 要負責的就是確認設計細節、文案等是否寫得更清楚。

很多人說翻譯要講求「信、達、雅」這三個元素,其實寫文案也差不多。一個產品 / 網站中有太多文案,有些大公司甚至有 UX writer 這個角色存在,但如敝司並沒有,所以身為 PM,我個人是花了超多時間在克服「寫文案」這個挑戰。對於非英文母語人士來說,要寫出「讓大家能夠理解」且「語句通順、簡潔、語法正確」的文案,真的是很為難人的一件事。

好不容易跑完會議馬拉松,再來終於可以一個人在電腦前開始安靜地工作。打開通訊軟體,未讀訊息堆積如山,訊息主題多元又複雜 — — 工程師在問實作細節,需求端在詢問產品使用問題、 主管在追進度。被追殺的時候,常常忍不住想:「如果可以打中文就好了,可以省好多時間……」

這大概就是作為在(全)英文工作環境的 PM 的典型的一天吧。

記錄了一天的工作,再來就分享一下,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我試過哪些讓自己的英文更進步的方法。

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之前在某篇文章好像分享過,我在剛加入公司的前半年都處於焦慮狀態,一來對工作業務不熟悉、覺得自己上手太慢,二來覺得自己的英語能力比想像中還糟,某些同事的口音都聽不懂。

但英文能力並非一蹴可幾,想在幾個禮拜甚至一兩個月內極速進步,真的是滿困難的,尤其我覺得即使在單字量足夠的情況下,比起閱讀和寫作,聽力和口說更需要現場即刻反應,所以難度更高。不過,還是有方法可以加速聽力與口說進步,比如強迫自己參加各種可聽到英文的場合,像是:

  • 內部講座、分享會
  • 主動參與同事的閒話家常或工作討論
  • 多跟同事吃飯

在上述這些場合時,主要目的當然是把自己丟到全英文環境,趕快適應非母語的溝通場景。但另外有個次要目標則是,可以藉此熟悉各國口音語發音習慣。如果想讓口說進步,也記得把握機會多多講話、發表意見。

像我剛開始真的聽不太懂某幾個同事的英文口音,但多相處幾次後,也慢慢可以掌握到他們的發音習慣。比如有些人不太會發 th 的音,其他某些國家則是可能 er 發得不太像「兒」的音,或者 sh/ch 發的也不是「噓」或「取」的音。

對於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最熟悉的應該是美式口音,但偏偏新加坡的各國人種雖多,美國人倒是不多……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地緣關係,在新加坡偶爾會聽到澳式口音,另外新加坡人本身則是夾雜著新式口音與部分英式拼寫,東南亞各國人士則是都有自己的特色。

還記得有次同事講到一個單字,我以為他說的是 “true”,結果原來他說的是 “through”。新加坡很習慣把 th 直接發成 t,也就是比較用力的方式,所以 “three” 會唸成 “tree”、”theme” 唸起來跟 “team” 很像。總之,來到新加坡後的每一天,在台灣學到的英文基礎好像都會被震撼至少一次。

另外分享一下我在練習英文口說的心得。現在依然不敢說自己英文口說流利,但至少工作上表達無礙 — — 各國同事都能聽懂我在說什麼。雖然用的字不一定夠精準,有時也不一定正確,但搭配肢體語言和當下情境,要完成一般的溝通都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1) 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剛開始加入現職公司時,每週一早上都有 15 分鐘的 stand-up meeting,主要由 PM 主持,要和參與該產品的組員與主管同步進度,通常會是 PM 主持,接著分享上週進度與本週預計要做的事,偶爾也會有人提問,所以會有幾分鐘的交流時間。

即使這個會議時間很短,但我剛開始真的是每個週日晚上以及每週一早上開會前都會練習!而且其實不練習也不行,因為我前一晚也會緊張到睡不著……。當時練習的方法是:首先把要講的東西列點、用英文寫下要提到的關鍵字,再來則是自己實際上唸出來,看看哪裡會卡頓,或者找不到適當的表達詞彙。

過了三四個月(也就是經過 10 多場的 stand-up meeting),我對這個會議的熟悉度和掌握度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比較進步,週日晚上終於可以安心入眠,週一早上也不會緊張到清晨就翻來覆去,後來也都不用彩排了,時間到就可以直接上陣!

(2) 避免使用太多填充詞

之前看過一些影片在教人怎麼使用填充詞 (filler),以便在說英文時更像英文母語人士。常見的填充詞比如:like, well, you know,我自己覺得這有點像是中文的「然後」、「就是」、「對」、「那個」,就是一些在一般情況下,不講也不會影響語意的「冗詞」。

但是,填充詞偶爾出現還可以,但如果兩三句就有一個填充詞,聽起來真的會讓人覺得很惱怒……想像有人在講中文的時候,每一句話都會說「我剛剛去屈臣氏買東西,然後看到他們在打折,然後我就想說那買多一點好了,然後我就去結帳啊 #$^」,聽起來是否覺得很不順?而且會讓每個語句變得很破碎,且讓對方難以理解。

之前看過美劇 Modern family 有一個片段,Claire 很到位地詮釋了聽到過度使用 “like” 的惱怒情緒。

有時候,用填充詞是為了拖時間,但我如果意識到自己找不到詞彙或者不知道怎麼表達,反而覺得「慢慢講」是較佳解。如果用一堆填充詞,把一個簡單的句子拉得太長,對於聽者來說,理解成本變得更高,反而讓雙方溝通變得更加困難。更多「避免過度使用填充詞」的方法可以看這個片段

(3) 不要過度追求文法正確

我們都知道英文有單複數、第三人稱的動詞要加 s、時態要一致,但一開口後,有時候總是會忘記這些規則。比起文法正確,一般情況下(除非是要去考英文檢定吧),語言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溝通,能夠「清晰表達並且讓對方聽懂」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文法正確也可能讓語意更正確、對方更聽得懂,但如果因為太過在意文法正確而不敢開口,或者導致講英文時瞻前顧後,那就有點太辛苦了。英文是可以練習的,多講多錯,但錯了才有機會修正,重點還是要多多練習,久而久之,就不會再有「先用中文想要講什麼、再翻譯成英文」的流程,而是可以讓英文成為第一直覺的反應語言。

必須老實說,即使在幾乎全英文的工作環境待了快兩年,我的英文速度還是很慢,對這部分也沒有特別練習。原因是 google 大神太猛了……很多時候,不管是看信、查資料、讀別人的 PRD 和技術文件,直接「右鍵 → 翻譯成中文」就可以大概理解意思,所以我必須很老實地說,這段真的沒什麼可分享。

PM 的工作內容就是充滿著各種溝通,喬時間、搶人力、協調時程、求工程師估時再短一點、委婉請設計師把 UI 改得更好看、暗示主管自己快忙死……,因為語言能力有限,很多用中文可以傳達的「語氣」和「情緒」,用英文就不一定能完整傳達。

但一般情境下,用英文寫作最重要的除了用詞正確外(這個就是單字量的累積,沒什麼好多說的……),再來就是技巧:

(1) 重點放前面

英文寫作有個「倒三角表述法」的原則,意思就是在開頭就要把結論說清楚,接下來幾段再陸續展開詳細的意思。不論是書信、日常訊息,都可以套用此原則,對於雙方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2) 讓大家知道你期望得到什麼回應

另外,我也習慣在開頭或結尾加上 CTA (Call To Action),這樣大家才知道要幹嘛。比如 No action required(不須要幹嘛)、Please RSVP(記得回覆出席情況)、Please submit xxx before 某個時間(給一個明確的死線)。

(3) 善用工具以增加寫作效率

最後,感謝科技的進步,chatgpt 最近也惠我良多~可以請它根據某個主題或背景撰寫一份公告(Please write an announcement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也可以自己先寫好一份內容,再請它用某種口吻(比如要專業的、親切的、幽默的)進行修改(Please revise this paragraph and rewrite it in a xxx tone),這也可以節省許多書寫時間。

(4) 善用縮寫以增加寫作效率

最後的最後,英文書寫還有一個偷吃步:縮寫。在沒有脈絡下,看到縮寫很可能會困惑,但在特定情境(比如「討論產品功能」、「在網路業工作」、「跟工程師對話」都是情境),有些普遍的縮寫可以用,就可以降低彼此的打字時間。我常用或者常看到的有:

  • RSVP(源起是法文,但總之現在可以用來表示:請回覆參與狀況)
  • cmiiw: correct me if I’m wrong
  • iirc: if i recall correctly
  • tbh: to be honest

其他更常見的 btw, fyi, fyr 就不多解釋了。

結尾

除了上面的工作心得和一些能有助於英文能力成長的分享,最後寫一點輕鬆的。

在新加坡生活與工作後的感想是,這個國家從政府到人民,似乎對於「簡寫 / 縮寫」有一種近乎癡狂的迷戀,任何東西幾乎都可以拿來縮寫(這個之後有機會再說);另外,可能因為新加坡有太多外來族群,加上本身的文化(被英國統治過,所以留下不少英式拼音與英文地名、獨立前是隸屬馬來西亞,所以地名與日常用語也有很多馬來文),這也讓在新加坡的人講話時很容易出現晶晶體 — — 即使連新加坡人本身也是如此。以下這些對話已成為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

(對話一)

我:你今天下班之後要幹嘛

友:會去 gym 吧,我很久沒去了

(對話二)

我:這個 UI 的顏色可以改一下嗎?覺得現在有點太亮了

同事:好的,我 try 一下

(對話三)

我:你可以看一下我剛發的那個文件嗎?

同事:let me check(對,我講中文,同事回英文)

(對話四)

我:這個請假流程是怎樣?我應該要怎麼申請?

同事:你可以先寫這個 application,then…這個 application 會 send out to HR,他們 approve 之後就可以了(”then” 真的是很熱門的日常詞彙)

(對話五)

我:i’m on my way. see you in the restaurant

友:i just arrived. this place looks atas! (atas 是馬來文,意思是「高檔」)

(對話六)

HR:please come to the canteen and let’s makan! (makan 是馬來文,意思是「吃」)

很妙的是,原本在台灣超討厭大家用晶晶體的我,到新加坡竟開始習慣晶晶體的存在(也不得不習慣)。畢竟考量到新加坡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教育(主要是英語教育,但不少人在家是說中文)、人種,個人是覺得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們,比起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的確接觸各種語言的時間更為平均,有時也有需要切換語言,那麼,似乎更有中英夾雜的「資格」吧……。

如果想看更多在新加坡用英文工作的新的,可以看之前寫過的兩篇:

  1. 想出國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2. 產品經理的不正規英文小辭典

不過,言歸正題,不論是否用晶晶體,在新加坡這種相對國際化的環境工作,英文能力通常還是得到一個平均水準,才能應付日常的溝通與商務往來。再加上 PM 又是一個需要不斷溝通(聽說讀寫都要)的角色,公司通常會對這個職務的要求更高(比起工程師)。

所以,學英文的第一步是先要求自己能「溝通到位(不會出現理解錯誤)」,再來則是要繼續精進,要求自己可以「更有效率地」溝通到位,能用更精確的詞彙表達意思,而不需要再透過延伸、解釋或舉例,才能讓對方聽懂。最後則是挑選更高階或更像是「母語人士會用」的詞彙,讓自己用的英文更專業、更在地化、更自然 — — 不過我也還沒有入這境界,之後若有更多學習,再寫一篇來分享。

--

--

MH
MH

Written by MH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 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 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 PM。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mhmedium90@gmail.com (轉載文章請附原標題&原文網址即可,不用特別來信洽詢囉!謝謝)

No responses yet